

-
唱响客家山歌,传承竹编手艺
一头乌黑浓密的卷发、一身枣红色的旗袍,家住天河区凤凰街的贺伟群是一名热情开朗的客家嫂。作为客家人,她对凤凰街的山水、人文风情充满热爱。退休后,好学且善于分享的她,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客家文化。 在公园里进行文艺展演、在学校的客家竹编课堂帮忙、在社工站的客家美食制作课堂大显身手……作为凤凰街社工站的一名志愿者,贺伟群是社工最爱的“群姨”,也是小朋友喜欢的“客家奶奶”。 唱响客家山歌,唱出文明风尚 天河区凤凰街是广州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仍然保留浓厚的客家农村特色。天河区嘉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凤凰街社工站负责人钟海丹告诉记者,凤凰街柯木塱村、渔沙坦村的原住村民是由梅县迁入的客家人,这里的客家山歌有近300年历史。“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方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现在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钟海丹介绍,凤凰街辖内的银排岭公园最为热闹,斗歌日期间,这里常常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 大家都说“客家地方才女多,个个都会唱山歌”,但在退休前,贺伟群对唱山歌并不在行。2013年退休后,她开始跟着柯木塱村客家山歌队的姐妹系统性地学唱客家山歌。“唱腔、曲调、唱词这些都是大家在摸索中自学的。”贺伟群说。 近年来,在凤凰街文化站、凤凰街社工站的支持下,贺伟群和姐妹们有了室内练习场地。“最鼎盛时,我们50多人一起唱山歌。山歌的歌词、曲谱都是即兴发挥的,大家在一起对唱,时间过得飞快。”贺伟群说,客家山歌以清唱、对唱为主,取材广泛,“过去,客家山歌主要是情歌对唱。对面的阿哥唱一段,这边的阿妹唱一段。经过学习,大家突破了歌词的局限性,开始自编歌词。我们住在凤凰街,这里的山水、故事和人物都是素材。看到街头漂亮的紫荆花、木棉花、炮仗花,大家都会把它们编进歌词。”贺伟群笑着说。 近年来,凤凰街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非遗项目“客家山歌”的传承和传播。贺伟群不仅积极参与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还将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内容融入其中,形成别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唱出文明凤凰新风尚。 传承竹编手艺,推广客家美食 和客家山歌一样,客家竹编工艺也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的艺术瑰宝。在贺伟群的记忆中,凤凰片区多山多竹,山下多农田,日常生活中装稻谷红薯的箩筐、放瓜果的菜篮以及出门所戴的斗笠,这些都是竹编制品。何时进山砍竹子、如何破竹子、如何编竹编,贺伟群都了然于心。“那时经济条件有限,工具都是自己动手编织的。现在这个季节的竹子粉尘比较多,容易长虫子,所以不能用来做竹编;十一二月的竹子比较老,韧性够,做出来的竹编更结实……”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贺伟群始终没有忘记竹编手艺。平日里,她还会做些竹编工具。2019年起,凤凰街社工站联合渔沙坦小学开展客家竹编手工进校园活动。作为随堂志愿者,贺伟群协助社工带领孩子们在“一压一挑”“一经一纬”中体验制作竹编艺术品的快乐。 贺伟群的“手巧”还体现在她精湛的厨艺上,她是一名地道的客家厨娘。酿豆腐、酸梅鹅、三圳酿粄、客家甜粄……对贺伟群而言,烹饪这些客家经典美食都是“小菜一碟”。其中,她做的酸梅鹅可谓一绝。凤凰街社工站曾多次邀请她担任客家美食小课堂主厨,向美食爱好者传授酸梅鹅的制作秘诀。“够不够酸,酸中带不带甜,是酸梅鹅的精华所在。先把橄榄、青梅用醋泡好,再用蜜糖把鹅、酸梅、橄榄放在一起煮,这样做出来会更好吃。”贺伟群说。 除了积极传播客家文化,热心的贺伟群还常常参与社工站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到村内探访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只要是能帮助别人的活动,我都乐意参加。客家山歌、客家竹编,只要有人愿意学,有小朋友愿意坐下来听,我都愿意教。”贺伟群说,虽然做志愿者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唱客家山歌,主动学习烹制客家美食、制作客家竹编,她就觉得非常开心。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人物简介: 贺伟群,天河区凤凰街居民,凤凰街社工站志愿者,擅长客家山歌、客家竹编、客家美食制作,在社区和学校传承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