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市企业达429家 IPO募资逾6100亿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柳静) 近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三周年。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宣布开板;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正式上市。截至今年6月23日,科创板已有上市企业429家,IPO募资逾6100亿元。科创板作为我国股票注册制的首块试验田,在信息披露、IPO审核、退市等方面均做出了有效探索,加快了注册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全面实施的步伐。 目前已拥有上市企业429家 科创板开板三年,上市企业成长情况如何?目前来看,科创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日前,科创板429家上市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布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有161家、96家和64家。 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累计IPO募资约6111亿元,总市值约5.11万亿元。从IPO募资规模来看,中芯国际、百济神州、中国通号、晶科能源4家公司募资上百亿。从总市值来看,中芯国际、晶科能源、大全能源、天合光能、百济神州位居前5名,总市值均超过千亿元。其中,中芯国际总市值超过1800亿元。 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认为,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专注打造中国硬核科技”,以实现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经过三年的持续赋能,从整体专利能力的提升可以清晰看到,科创板有效推动了金融资源向硬科技领域聚集,助力更多科创企业加速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科技创新积累更多技术优势,助推产业升级。 上市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较高 同花顺数据显示,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较高。2019年~2021年,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527.4亿元、668.5亿元及873.28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200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金额分别为1.23亿元、1.56亿元及2.04亿元,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 另据智慧芽统计,从研发投入强度(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来看,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10.3%,是创业板企业(4.9%)的两倍,是主板企业(1.8%)的5倍,整体上展现出高研发投入的特征。 从行业角度来看,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双双超过10%。其中,属于生物产业的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最高,达到了22.2%,约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两倍。 “科创板开板以来,支持了一批科技属性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印证了试点注册制的成功。”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交易制度创新、询价制度创新以及做市商制度创新,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科创板市场个股表现分化 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有304家科创板企业上市以来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其中148只个股区间涨幅超过100%。具体来看,2020年5月上市的奥韦特上市至今累计大涨1038%,纳微科技、天奈科技、东方生物上市以来涨幅均超过800%。同时,也有124只科创板个股上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发,百济神州等10只个股跌幅超过50%。 “展望未来2~3年,我们认为,科创板有望迎来战略机遇期,结构上有更多机会引领A股新一轮上行周期。”金信行业优选、金信稳健策略基金经理孔学兵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量:首先,便宜是硬道理。以科创50指数为例,本轮低点853点对应动态市盈率31.71倍,十分接近于创业板历史性底部2012年585点对应市盈率28倍,目前估值低于创业板平均市盈率的43倍。其次,科创板企业成长性占优、成长空间更大。业绩层面,根据兴业证券统计,2021年全A股业绩增速17.03%,其中主板16.33%、创业板31.27%、科创板51.71%;2022年一季度全A股业绩增速3.61%,其中主板4.25%、创业板-13.93%、科创板9.44%。再次,科创板市值结构更具时代感,更能体现时代变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变化。市值构成中约45%个股属半导体设计与制造、30%个股属专精特新、25%个股属生物医药,研发驱动的高端制造业,业绩增长更具可持续性,后劲大。另外,科创板将于今年7月迎来开市3周年,首批公司解禁后流动性改善,持股结构优化;业务层面上募投项目将陆续达产贡献营收;超募资金如果运用得当,将助力公司加杠杆成长。
-
北交所今日迎来第100家上市公司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柳静) 记者从北交所网站获悉,截至6月23日,北交所共计有99家上市公司,最新上市的是6月20日登陆北交所的泰德股份。而接下来要上市的则是今日上市的优机股份,它将成为北交所第100家上市公司。在业内看来,北交所上市公司破百后进入新量级。有了上市公司百家以上的基础,北交所指数落地也指日可待了。 北交所上市公司将破百 日前,优机股份公告称,公司将于6月24日正式登陆北交所,同日从新三板摘牌。此次IPO,优机股份发行价为7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6.48倍,发行数量为1150万股,募资约8050万元,用于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 北交所官网显示,截至6月23日,北交所共计有99家上市公司,最新上市的是6月20日登陆北交所的泰德股份。优机股份则将成为北交所第100家上市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优机股份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定制化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2015年,优机股份在新三板挂牌;2021年9月28日,优机股份在北交所公开发行并上市的申请获受理。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9年~2021年,优机股份分别实现营收6.05亿元、5.67亿元和7.06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18.91万元、2946.45万元和4116.03万元。 北交所网站披露,截至6月23日,除已上市、已终止公司外,北交所IPO在审核公司共计68家。其中处于已受理阶段的公司29家,已在问询阶段公司30家,获北交所上市委审议通过的公司3家,暂缓审议的公司5家,报送证监会公司1家。 北交所指数落地指日可待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募集资金方面,目前的99家北交所公司累计首发募资金额达204.34亿元。在99个北交所上市项目中,40家券商承销保荐收入合计达12.74亿元。 二级市场表现方面,截至6月23日收盘,北交所99家公司中,市值最高的是贝特瑞,达616亿元。此外,吉林碳谷、连城数控两股总市值在100亿元以上,分别为198.10亿元、158.08亿元。 在业内看来,随着北交所上市公司破百,北交所指数落地也指日可待。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自精选层成立以来已近2年,企业上市100家算正常速度。随着北交所配套改革政策逐步完善,以及新三板分层制度改后创新层的大规模扩容,北交所的企业上市步伐将会加快、质地也会越来越好。 “北交所上市公司破百后进入新量级,今年底可能上市家数达150家左右,而有了百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基础,北交所指数落地就指日可待了。”周运南表示,北交所指数推出的关键可能还是上市公司的基础数量,乐观预期北交所指数方案应该在近期可落地。 对于北交所指数编制的特点,周运南认为,北交所服务的都是“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总市值普遍较小,波动性较大,所以在选择成份股时更要注重代表性,以及权重比例设计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