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对“龙舟水” 广东险企快速救援
信息时报讯(记者 马续丽) 6月,广东河源、韶关、清远、惠州等地遭遇一轮“龙舟水”的侵袭。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东各大财险机构迅速行动,展开救援工作,为群众撑起“防护伞”。据统计,在强降雨相关报案上,国寿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已收到报案1478件,报损金额2683.44万元;广东人保财险已收到报案6474件,报损金额超3亿元;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已收到报案2262件,估损金额3172万元。 国寿财险:迅速开展抢险救灾理赔工作 据悉,截至6月21日,国寿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已收到强降雨相关报案1478件,报损金额2683.44万元;已完成查勘定损1290件,定损金额736.53万元;已决案件840件,已决赔款525.17万元。其中,车险报案1317件,报损金额1317.67万元;已完成查勘定损1166件,定损金额702.61万元;已决案件758件,已决赔款495.38万元。全省系统共出动救援车190台、理赔客服人员503人。 据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韶关气象台于6月19日将武江区、浈江区各街镇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升级成红色,各县区皆遭受不同等级的强降雨,多地形成内涝。国寿财险韶关中支第一时间启动较大(Ⅲ级)保险灾害应急响应,及时向当地银保监局及保协报告相关情况,迅速组织人员投入抢险救灾理赔工作中,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由总经理室挂帅,成立应急小组,对救灾工作进行部署,调动救援车辆,要求对受损车辆和标的实行从简从快处理。二是组织查勘力量,灵活调派灾情轻微地区理赔人员支援重灾区一线理赔工作,形成一线理赔人员和后勤人员互补的客户沟通机制。同时,国寿财险省公司向国寿财险韶关中支支援3名非车专家、2名车物大案岗、1名资深核损岗协助理赔工作。截至6月21日,国寿财险韶关中支收到强降雨相关报案230起,报损金额762万元,其中已完成查勘定损22件、已决案件22件、已决赔款5万元。 人保财险:以科技提升理赔效率 据悉,截至6月22日,本轮暴雨广东人保财险共接到理赔报案6474件,报损金额超3亿元。其中,车险理赔接报案3068件,非车险报案2091件,农险暴雨报案1315件。广东人保财险紧急行动,已向受灾现场投入工作人员826人次,派出查勘车辆584辆,派出救援车辆153辆,提供拖车服务456次,派出无人机18架次。 广东人保财险透露,借助内部开发的大灾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公司根据暴雨预测数据及承保客户的地理空间信息,精准预警未来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可能受暴雨影响的客户清单,可视化展示全省受灾情况,组织理赔与协赔人员、查勘车辆、救援物资、农险专家、无人机、卫星遥感以及非车险方面的公估机构、施救力量等资源,形成抗灾救灾合力,有序开展各项理赔工作。 此外,广东人保财险通过智集平台大灾理赔模块实现数据收集线上化,共享受灾车辆查勘、施救、定损等情况,并借助微信公众号对客户报案进行引流,对全省查勘车辆、理赔人员等进行统筹管理,及时高效调度理赔资源,更加主动地应对灾害,以科技实实在在助力理赔效率提升。 通过上述系统平台,6月中旬,广东人保财险在得知河源辖区普降大暴雨,连平县9个镇48个村共1334户农房受损时,迅速组织22个查勘小组,开展受损农房的查勘定损工作。截至6月18日,已完成查勘定损992户,赔付超100万元。 平安产险:快速救援应赔尽赔 据悉,6月18日~22日,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共收到理赔报案2262件,估损金额3172万元,其中车险报案2230件、财产险报案32件,已向受灾地区投入工作人员191人,派出查勘车105台,救援车96辆,提供拖车服务次数1635次。 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表示,在收到广东气象局于6月21日20点启动防风防汛I级响应后,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司启动多渠道实时预警、多渠道便捷受理、设置现场应急网点、设置临时安置点、开通理赔绿色通道、救援与快捷修理、及时赔款预付等七项应急服务举措。 据了解,平安产险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预警、预防、防灾、救援、理赔等多个场景。打开“平安好车主”APP,搜索“水淹高危地图”,车主可实时查询所在地附近易积水路段,根据风险提示及时将车辆向低风险地区转移,减少水淹车风险。 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表示,公司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平安精神,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帮助受灾群众抵御灾害、降低损失、重建家园,用实际行动为受灾车主构筑起一道坚实有力的“防护墙”。
-
保险业今年前4月原保费收入超2万亿元
信息时报讯(记者 马续丽)近日,银保监会公布了2022年4月保险业经营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4月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47%,保险金额增长40.76%,原保险赔付支出增长8.03%。 具体来看,今年前4个月财产险业务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4204亿元;人身险业务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68万亿元。 从各地情况来看,保费收入在千亿元以上的共有七地,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南、北京、四川。 从公司层面来看,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204亿元,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11%,保险金额增长46.83%,赔款支出增长4.24%。其中,位列保费前三的险种为机动车辆保险、健康险、责任保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604亿元、930亿元、444亿元。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6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7%,保险金额增长5.05%,赔付支出增长11.91%。其中,健康险、意外险业务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956亿元、193亿元。 人身险公司的保费增速正在逐步提升。数据显示,1月、1~2月、1~3月、1~4月的保费增速分别为0.04%、0.95%、2.3%、2.97%。这也意味着寿险业务收入随着经济稳定增长而回暖。
-
广州正式上线企业碳账户
信息时报讯(记者 梁海祥) 6月21日,广州市企业碳账户上线暨碳信用报告首发活动在花都区举办。活动上,广州市正式上线了企业碳账户,并发布了国内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 记者了解到,根据企业碳信用报告,建设银行花都分行、交通银行花都分行分别与拓璞电器、三华科技、泰伦化妆品包装、恒利体育材料等企业现场签订了贷款意向协议,意向绿色贷款金额约1.4亿元,顺利实现业务落地。 此次上线的广州版企业碳账户将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包含数据采集、核算、评价贴标、产融对接等环节。其中,广州市工信局、广州供电局开发了“穗碳计算器”小程序,构建“穗碳”大数据平台,通过统计企业电力、热力、油品、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消耗量和经营情况,基于国家和省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指南,核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数据管理。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研发了企业碳排放评价指南,对比企业所在行业基准值将企业评价贴标为A、B、C、D、E五个等级,衡量企业碳排放表现,并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实施第三方核查,确保数据准确、评级合理。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花都区进一步深入挖掘企业碳排放信息价值,深化碳评价结果运用,实现与“粤信融”平台数据对接,引入征信机构创新编制全国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鼓励金融机构依据企业碳信用报告开展产融对接,并成功在花都区实现业务落地试点。目前,花都区已为超500家企业试点开通碳账户,约170家企业完成近两年碳排放情况评级贴标,6家银行机构在“穗碳”平台绿色金融专区上线绿色金融产品,共为相关企业授信约15亿元,为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为加强企业碳账户和碳信用报告的宣传推广,在活动现场,广州供电局、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和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单位负责人还围绕企业碳账户、企业碳信用报告、企业碳排放核查以及碳金融产品等展开专题宣讲,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深入了解碳账户的功能和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加快绿色化转型,努力实现减排降碳,用实际行动支持“双碳”工作。 据介绍,广州版企业碳账户和碳信用报告的成功上线,是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加强产融合作的重要成果,是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有益探索,有利于破解银企之间碳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