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准确把握体育强国的时代内涵
新华时评 国务院近日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这是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出台的反映群众意愿、符合当前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政策文件,要想顺利完成3个阶段的总目标和6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必须准确把握住体育强国的时代内涵。 体育强国建设是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体育关乎人民幸福,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健康的需求大大提高。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纲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关乎民族未来,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纲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什么是体育强国以及具体目标和相关政策,《纲要》的出台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目前阶段应运而生的,因此能完美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 体育强国建设也是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需要。经过了早年的竞技体育一家独大阶段,中国体育走到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需要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唯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全面发展、并能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 ◎王恒志 新华社记者
-
“香港青年可以多走出去看看”
点击广东 新学期,新气象!据报道,“开学首日,近7000深港跨境走读学童通关开启求学之旅”(深圳新闻网9月2日)。这些学童,既有入境者,也有出境者。他们每天进出口岸,表明了深港两地市民在生活上的高度融合。事实上不只是儿童,这样的求学模式也广泛存在于内地与香港的青年学生。你看,“香港学子赴粤求学热度不减,暨南大学将迎上千名港籍新生”(金羊网9月2日)。截至今年3月,暨大的香港籍学生已有5000多人。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香港学生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相信也会促进香港青年加深对内地的认识。 其实也不只是香港学生有了解和参与内地生活的意愿,许多求职者与创业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内地。比如说,“港青北上创业:白天去广深,晚上回香港”(南方网8月31日)。这些港籍青年在粤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都充分认识到内地发展的机遇。正如一名在广州实习的港籍大学生所说,“香港青年可以多走出去看看……这样,年轻人才会保持理性,不会丢失真我。” 新学期,我们也关注一下教师。“东莞原民办教师和原代课教师可申领生活困难补助”(《羊城晚报》9月2日),该政策关注的是“原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早已退出东莞的历史舞台,但是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值得肯定。时代的发展,也有那些老教师的贡献。同样,未来的时代,也将铭记今天的我们。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高铁的车轮则是新时代的一个象征。你看,“广州铁路今年暑运客运量首破亿,高铁占七成”(中国新闻网9月2日)。无论是速度,还是出行成本,高铁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而中国高铁则已在世界形成领先水平。◎王川 教师
-
人脸识别进课堂只是防逃课第一步
市民论坛 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逃课和“替同学答到”或将成为历史(澎湃新闻9月2日)。 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一些人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大学教室属于公开场合,学生的一言一行本就置于大庭广众之下,也就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事实上,中国药科大学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2015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就推出考勤新神器——“人脸指纹识别机”。每次课前和课后,学生需将面部对准摄像头完成“刷脸”签到。 当然,刷脸防逃课,只是第一步。把学生拉回课堂之后,如何避免“身在曹营心在汉”,才是关键。刷脸再先进,毕竟不是“读心”。在正襟危坐的表象背后,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听得进课,人脸识别显然不能告诉我们答案。 必须看到,近年来大学生逃课问题严重,除了学生个人的主观惰性外,课堂吸引力不够也是重要原因。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过:“学习本身这件事情,永远是一个苦差事,它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固然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自制力。因此,优秀的教师应懂得如何“苦中作乐”,把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鲜活有趣。 在这方面,并不乏成功者。比如,高等数学是不少高校学生最为伤脑筋的课程之一,但南京大学苏维宜教授教了53年的高数课,从不点名却几乎无人逃课,甚至连教室的最后排都坐满了人。被记者问及“课堂魅力”的秘诀,苏教授如是概括:“我不会用纪律约束学生,但我会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觉得,不来上课会损失些什么。” “不上课会损失”,这便是从根本上解决逃课问题的良方。应该说,人脸识别技术只适用于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也能够被课堂吸引,则刷脸设备就是多余的,到时就可以拆除。也就是说,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够像苏维宜教授那样,用课程吸引学生,则不仅是学生之福,也是国家之福。 ◎张涛 公务员
-
媒体视角
“关键小事”折射农村关键领域的痛点。一个例子是人情礼金与农村社会治理。前者虽“小”,却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是后者的痛点所在。如今,一些农村地区不良风气盛行,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礼金让人“还不起”,农村人情开支越来越大。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借助农村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力量,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解决途径。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不能忽略“关键小事”》 从Costco开张前几日的情况看,其所卖产品的质量、品质和价格,不要说对现在的卖场形成威胁,甚至对几大平台的线上卖家也构成了威胁。有消费者进店后,将Costco的许多商品与中国现有几大平台的线上同牌同款商品进行了比价,结果是Costco的商品更有竞争力。这个比价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世界上最大的线上销售商亚马逊存在的情况下,Costco仍然可以从容生存、生意如常的原因。 ——光明网:《把大卖场办到Costco的水平,很难吗》 不少国有景区都会征收“隐形门票”,比如交通费和小景点费用。以交通费为例,很多景区或将收费大门设置得与实际景点间隔过远,或本身景区覆盖区域就较为广阔,游客不得不乘坐景区内交通设施…… ——北京晚报:《景区降价莫忽视“隐形门票”》 ◎木木 辑
-
医生频遭“累瘫”,医院应有所作为
珠江瞭望 一张医生在手术室靠墙而睡的照片忽然火了。照片中的医生,斜靠手术室的墙,双腿蜷缩,眼睛闭着,身上所穿的手术服、手术帽以及医用口罩也都还没有来得及换下。照片中的主角,是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骨关节科医生代宇。被拍时,他已经连续做了7台手术。而在那之后,还有三台手术等着他(《南方都市报》9月2日)。 一天做10台手术,中午吃饭时间不过10分钟,困了累了时,只能趁着麻醉师打麻醉的间隙靠墙小憩片刻,这样的工作强度,一般人恐难承受。如代宇医生所言,见缝插针休息是每个医生的技能。社会应该为这样的医生点赞,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呵护。 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既容易“累瘫”医生,也容易导致手术质量下降,对于医生和患者都不利。因此,只要有办法,就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扎堆做手术,或一名医生做多台手术等现象。问题在于,这类现象是否想避免就能避免呢? 首先要看到,导致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医院的特色科室名气很大,有些医生技术精湛,慕名而来的患者较多,这样的科室和医生适度忙碌一些是正常现象。至于“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等原因导致的部分医生过于忙碌,则需要花较长的时间,通过医改来解决,医院自身解决的能力有限。 但也要看到,导致这类现象的不少原因,医院完全有能力进行干预。以上述事件为例,代宇是骨关节科医生,除了外伤急诊等特殊情况外,骨关节手术并不急迫,是可以择期手术的。也就是说,骨关节病往往病程较长,手术早几天或迟几天关系不大。对于这类手术,医院和科室应做好规划,将手术安排得尽量均衡一些。 预防医生“累瘫”,医院可作为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将某项技术集中在一两名骨干医生身上,导致出现事实上的技术垄断。技术骨干应该有“备胎”,这样既可以缓解技术骨干的压力,也可以避免因技术骨干无法在岗时,出现技术断层等现象。对于手术任务繁重的医生,医院可以在门诊和住院患者管理等方面为其减轻工作量,达到工作总量相对均衡。 近年来,医生“累瘫”在手术室里的事件很常见,这些医生的表现令人起敬,但也不要忘记,这并非正常现象,也不可持续。当前,多地都在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生忙闲不均,是现代医院管理需要攻克的课题。卫生系统需要“拼命三郎”,但假如医院管理更科学,医生不必拼命也能提供同样优质的医疗服务,岂不更好? ◎罗志华 医生
-
盏鬼卖药广告
白话广州 前嗰排赤岗呢边嘅奇星制药厂旧址要拆,突然间谂返起以前啲老字号药厂,佢哋唔单止药品家喻户晓,就连广告语都流传咗好几十年。 奇星制药厂前身叫做岐生堂制药厂,由岐生堂等14间私人中草药铺同作坊合并而成。“奇星”得名,据讲系从岐生堂谐音改过来。奇星最出名嘅药就系华佗再造丸,呢种药专医中风后遗症。奇星嘅广告语“奇星奇星,制药求精”,我谂依家好多上咗年纪嘅街坊都记得。广告语同佢类似嘅,有天心制药厂,“天心天心,制药精心”。 有啲药,可能你从来未用过佢哋个名就肯定听过,譬如陈李济嘅喉疾灵胶囊。“喉咙痛,最好揾喉疾灵,喉疾有佢消炎又止痛……”呢首歌,当年可谓唱到街知巷闻,起个头就识得接落去。又好似敬修堂嘅追风透骨丸,佢个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影响更大,以后但凡讲到风湿骨痛,啲医师都会嚟返一句。潘高寿出品嘅蛇胆川贝枇杷露,当年亦都系明星产品。大家都知道咳嘅时候可以揾佢,广告有得唱,“有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有咳就唔使怕啦”。 以前啲街坊对每间药厂出产嘅药忠诚度咁高,广告嘅功劳唔少。依家广告太多,记得住嘅冇几多个喇。 ◎李月婷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