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视角
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整体治疗率还很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未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也可能是害怕周围人的眼光而打算“自己解决”,甚至有可能在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求助了不合资质的机构。虽然他们没有被纳入确诊抑郁症的统计口径,但其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下降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青年报:《更多年轻人得抑郁症?这不是“丢脸”的事》 哪怕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无关,只是地方搞的一套管理体系,这里面存在的管理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谁都有权力往里装,谁都能拿信用说事,那么谁来监管谁来约束往里装的权力呢?谁来保证你的评价体系一定科学一定合理合法呢? ——钱江晚报:《信用黑名单,不能啥都往里装》 上个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约霍就披露说,美国正在推动取消中国在WTO中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工作。约霍称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造了5艘航空母舰”,通过“一带一路”全球投资,而且还有太空计划……按照约霍的逻辑,如果有人过年包了顿饺子,那就是地主无疑。这个逻辑如果应用在WTO中,那么必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化。 中国是否发展中国家,究竟谁说了算,14亿中国人民心里最有谱:“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不管用什么指标测算,几乎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即‘总量比较大、人均比较小’。比如,中国经济总量已近14万亿美元,但是人均GDP不到一万美元,不仅没有达到全球人均水平,更是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 ——光明网:《中国是否发展中国家,究竟谁说了算》 ◎木木 辑
-
民宿进小区必须直面“邻避”问题
珠江瞭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新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已通过批准,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民宿的发展有了越来越规范的指引,但一些民宿开在住宅小区,总是会给居民带来一些困扰。日前,就有市民向信息时报记者反映,在广州天河北路的侨怡苑小区,有人用民居经营民宿,经常会看到不同的人拖着行李箱出入居民楼,觉得安全感欠缺。 民宿业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游客看中民宿的实惠,看中住民宿的“人情味”,更好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但周边住户可不这么看——社区民宿租客太多,基础设施损耗厉害(如电梯故障频发);车辆乱停,垃圾乱丢,小区环境变糟;部分民宿租客还在房中聚会,饮酒猜拳、唱歌跳舞,甚至可能存在“黄赌毒”现象,明显影响到居民居住质量及安全。“原住民”不胜其烦,是可以理解的。将心比心,游客回到自己小区,恐怕也不喜欢楼上住满“拉箱客”吧? 自民宿业进入爆发期,“民宿扰民”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租客与业主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业主与租客直接冲突者有之,业主与民宿经营者发生摩擦者有之,物管公司与业主“抱团”针对民宿经营者有之……诸如此类,不但业主不开心、物管公司很无奈,基层管理部门也头疼。目前来看,无章可循是引发矛盾的渊薮,增加制度供给、完善行业规范是各方期盼。此次,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新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民宿的卫生、安全、消防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还健全了退出机制,可谓切中肯綮。美中不足的是,对扰民问题着墨不多。 民宿开在居民区,扰民问题不可避免,“邻避”问题绕不过去,必须有一个解决办法。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民宿开办先过民意关。投资人或者业主要在居民小区里开民宿,要征得利益相关方的同意。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楼上楼下邻居、物业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取得多数人同意才可以开设,而不是“先斩后奏”。其次,经营过程把好监督关。游客预订时,就要对游客的素质或信用进行甄别,拒绝不文明游客入住。在游客入住过程中也要强化管理,比如通过缴纳保证金的方式,对游客入住行为进行约束。再次,合理安排好利益关。有句话说,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换言之,只要用钱解决,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假如,建立民宿利益分享机制,让利益受损方得到一定补偿,比如给楼下邻居、小区物业等一些好处,矛盾就会小得多。 民宿业是新事物、新业态,短期内规范不足是正常的,必然的,应该给它留足自我完善空间。但外部也要保持密切关注,想办法平衡好各方利益。 ◎连海平 本报特约评论员
-
百年棠溪站
白话广州 今日讲讲棠溪,因为佢近排都几“热”。 传统上嘅棠溪系叫棠溪村,位于广州城区西北郊、广花公路两侧,属白云区新市镇。因为南宋嗰时有一位叫梁棠溪嘅名人喺当地定居而得名。 讲起棠溪,好多人自自然将佢同城中村、握手楼、工厂区划上等号,好似当地冇乜好嘢可以摆上台嚟威下咁,但事实上,棠溪仲系有一样威水嘢,讲嘅系棠溪火车站。 喺民国期间,当时嘅政府打算喺广州边皮揾个地方起一座火车站,最后睇中咗位于西北郊嘅棠溪村。1916年一座新火车站喺棠溪村西边起好,因为地处西北,所以当时个名叫做西联火车站,成为当时广州一个客运重要大站。到咗1937年,西联站又成咗粤汉铁路同广九铁路嘅联轨站,改名叫广州北火车站,亦即系讲,最早嘅广州北站系喺棠溪嘅。 后嚟因城市发展需要,广州北站先后易址白云区江高镇同花都区新华街,而棠溪呢个最早嘅广州北站喺1989年就改名叫做棠溪火车站,运力大幅缩细,只系作货运站唔再运客。 棠溪火车站从起好到宜家,足足有百几年历史。百年老站,广州真系冇几多个嘎。 本周二,广州有关部门公布规划,今年9月1日将喺棠溪开工建一个大型火车站,起好后就引入京广、广湛高铁。百年棠溪站将再次焕发生机。 ◎阿六 律师
-
暑期补课背后的剧场效应亟待消除
民生视角 公办教师利用寒暑期给学生有偿补课是被明令禁止的。前不久,广东省教育厅查处了4起教师有偿补课案例,并向全省通报。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违规补课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补课风气依然盛行不衰。浙江宁波有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她所住的小区有个老师租房子补课,开两个班,每个课时100元,两班倒,一个假期可以挣100万元。 中国的孩子在忙着补课,教师正忙着挣补课费,而在遥远的美国,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正在参加夏令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7月30日的报道称,夏令营在美国已有近160年历史,每到夏季,性价比高的营地早在暑假来临数月前就被抢报一空。 暑假,本是给学生放松身心的,从纷繁的学业中脱身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暑假的意义所在。应该说,中国的家长与老师都深知,不能将暑假沦为“第三学期”。并且,教育部的禁补令年年假期都会重申,为何仍然阻挡不了补课之风的盛行?我想,主要还是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挥之不去。有些时候,并不是老师一定要补课,而是家长有要求。补课,毕竟不是单方面行为。 所谓剧场效应,是指在剧场中,有观众因身高原因而看不清台上演出,于是站起来。结果他挡住了后面观众视线,于是后面观众也站起来。最后,本来都可以坐着欣赏节目,最后搞到大家都站着并伸长脖子看演出。在教育领域,家长们唯恐孩子的视线受阻,都不惜付出代价让孩子站起来。 所以,消除剧场效应,是遏制补课之风的治本之策。剧场效应的形成,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之争。在暑期补课的孩子当中,多为小升初、初升高阶段的学生。应该说,划片就近入学政策的推出,为缓解家长小升初的焦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家长们对该政策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高中升学考试,却处于“自由竞争”态势,所以,初中生成了补课的“主力军”。 查处并打击在职教师补课属于治标之策,即便能够遏制住,也不过是把学生更多送往校外补习班。当然,治标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教育改革能够让升学体系多元化,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那么,大家才会逐渐适应,轻轻松松地坐在剧场里看演出。 ◎蔡利丽 小学教师
-
快递员可评职称,公众也受益
点击广东 目前正值大学、高中招生季。而“深圳一高中老师以有关系进高校为由,诈骗多名学生家长钱财”(《深圳晚报》7月30日),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现在高校招生都实施“阳光工程”,越来越透明。这时候,如果“遇到”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等情况,家长千万别信,甚至还可报警。如果还抱着投机心理,那就活该损失钱财了。而且还可能耽误孩子前程。 能上一所好的大学固然重要,但上不了也不等于没了前途。近年来,放弃读普高的高分考生已越来越来多见,你看,“广东中职招生第一阶段录取结束,广州一职校录得752分高分考生”(《信息时报》7月30日)。今年高分段考生报读中职学校的人数明显增加,说明很多人的观念开始转变。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只要自己肯努力,读职校当专业技术人员,照样有出路。 说到此,“广东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学历资历论文课题等条框限制”(南方网7月30日),正是给技术人才开辟的阳光大道,一线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新闻提到,快递小哥等新业态专技人才也可评职称,这说明,快递等新业态已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受尊重。虽说并不是每个骑着电动车在大街小巷穿梭的一线快递员都能评职称,但这至少为一线快递员提供了技能提升渠道。这不仅是快递行业等新业态的福音,实际上也是广大民众的福音。毕竟,快递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服务质量也就跟上了。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儿童安全的保障水平跟上,大人也能获益。“深圳开展儿童安全出行系统,建设优化儿童上学路径”(大洋网7月30日),彰显了政府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相信,能让孩子安全成长的地方,其他人都会获得安全感。 ◎陈管见 国企职员
-
香港各界要旗帜鲜明反对暴力守护法治
新华时评 连日来,香港激进示威者的暴力行径不断升级,已经严重破坏了香港繁荣稳定的大局,触及“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性质之严重、影响之恶劣,是任何文明社会和法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希望,香港各界旗帜鲜明地反对暴力,守护法治,阻止极端分子祸害香港的行径。 从6月中旬开始的一系列蓄意制造的暴力事件,早已超过和平游行示威的范畴。无论是冲击立法会严重践踏法律尊严,还是公然污损中联办国徽、挑战国家主权和中央权威,直到在各区破坏社会秩序制造暴力冲突,拆除毁坏公用设施、搅扰商店和行人,在多处纵火甚至破坏坟墓,激进示威者的暴力手段不断升级。 刚刚过去的两天,一些激进示威者变本加厉,明目张胆挑战法律。他们先后在元朗、西环、铜锣湾等地举行非法游行、集会,做出一连串暴力行为,冲击警方防线,肆意破坏社会安宁,造成人员受伤,彻底撕去了所谓“和平示威”的最后伪装。 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暴力行径对香港的社会秩序、经济民生和国际形象的严重影响显而易见。7月最新公布的“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显示,多年来被中国公认为最安全城市的香港,今年已从榜首直接跌出前十。前几日,激进示威者在香港国际机场对一名老人和不同意见者的围堵谩骂、寻衅滋事,在在显示,市民和游客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在香港也已成了问题。 制止暴力、维护法治、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务之急。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如果面对违法犯罪、极端暴力行径听之任之,香港繁荣稳定发展的基础将荡然无存。 必须向香港警方致敬。一个多月来,面对长期劳累和精神压力,面对无休止的暴力攻击,他们恪尽职守,无惧无畏,坚守岗位,严正执法,他们是守护香港法治和秩序的一道铁闸。 中央一直密切关注近期香港局势发展变化。29日,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央政府坚决支持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带领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决支持香港警方严正执法,坚决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坚决支持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的行动。广大香港市民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事态的严重性,团结起来,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决支持警方严正执法,共同声讨暴力分子,守护香港的法治。 香港回归祖国22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央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我们衷心希望香港社会尽快走出政治纷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共创繁荣稳定的美好明天。◎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