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视角
恶意举报行为对被诬告者造成的伤害最直接。被诬告者在得到澄清前难免被人指指点点,纵使身正不怕影子斜,也难免不自在、堵得慌。如果放任恶意举报、乱告诬告不管,更会对政治生态造成重度污染,使清者难以自清且心灰意冷,令浊者浑水摸鱼并暗中得意。告状信满天飞,“花上八毛钱,折腾你一年”,必然会对有担当、敢作为的干部造成影响和干扰——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拿出大量精力防备“暗箭”“冷枪”,久而久之,冲劲十足的干部就会变得畏首畏尾,凡事都不敢得罪人,甚至转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干部有了这样的心态,何谈深化改革?何谈敢于斗争?何谈追梦圆梦?因此,对恶意举报、乱告诬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否则后患无穷。 ——中国纪检监察报:《让恶意举报者付出沉重代价》 一个人,因被错判有罪而服刑超过25年,得到国家赔偿460万元,其中精神损害抚慰金197万元,这笔钱,多吗?这个问题,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设身处地地思考后,都会回答说“不多”。然而,如果作为一个纳税人,想想集纳税人钱款而成的国家公共财政,就是因为个别司法者的不当行为而铸成这种错案,而必须为此支出这笔巨款,那么,应该说这个数目不是太小,而是太大。 这就是说,纳税人不仅要支付司法者正常司法的成本费用,而且还要支付其不当行为而造成的赔偿费用。后一笔费用,也正是国家赔偿发生后,必须追究不当司法者法律责任的法理基础。 ——光明网:《刑事错案获赔精神抚慰金197万,高吗》 ◎木木 辑
-
警惕“共享吸烟室”在全国布局
民生视角 近日,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新设的高台式“烟客”吸烟区引发关注。经志愿者举报,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对该吸烟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于6日回应称,该吸烟区明显违背《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并涉嫌误导青少年,应该取缔。据悉,此吸烟区是某公司为宣传“共享吸烟室”理念而设立(《新京报》1月7日)。 上述吸烟区不仅位置特殊——坐落于北京著名的商业街、旅游地,而且相当豪华——占地超过70平方米,有咖啡色围挡,配备木面椅凳,还有绿植装饰,远看像一个露天咖啡厅。所以,这很容易成为一大“景观”,从控烟角度来说,给人感觉是变相的烟草广告,有鼓励吸烟之嫌。 根据《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室外吸烟区的划定要远离人员密集区域和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要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但该吸烟区却处在人员密集的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外,明显不符合规定;同时,也不符合国家健康发展战略。所以,控烟协会对该吸烟区的性质认定,有理有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吸烟区是某公司的投资项目,该公司提出了“共享吸烟室”的理念,目前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规划设立吸烟室,并计划在国内大型城市的重点交通枢纽建设2000个“共享吸烟室”。如果这种打着“共享”旗号的吸烟室遍布全国重要公共场合,后果堪忧。 首先,这种“共享吸烟室”有可能违规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不排除其他地方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这既需要各地志愿者睁大眼睛,也需要各地控烟协会、政府部门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共享吸烟室”幕后的资本推手或许是烟草企业。从宣传资料来看,某企业提出的“共享吸烟室”在全国布局,属于大手笔投资,但这种“共享”尚未涉及收费。资本是逐利的,那么这种室外吸烟区投资者来自何方、有何企图,值得深挖。 其三,很可能对我国控烟造成一定干扰。尽管北京等大城市在控烟立法、执法方面不断进步,但控烟形势总体上仍然严峻。我国有3亿多烟民,7亿多人受二手烟危害。如果这种“共享吸烟室”建在人员密集的室外公共场合,那么既会宣传烟草,又会产生二手烟危害。 所以,必须严防这种吸烟区打着“共享”的旗号违规上马。对此,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又要严格查处违规行为。在法规层面,不仅要细化室外吸烟区的建设标准,也要增加审批管理,还要完善日常监管机制,把“共享吸烟室”关进法治的笼子。 控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还需要志愿者、控烟协会、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北京有关各方此次积极应对“共享吸烟室”是一种很好的实战操练,但是还需要执法部门高效介入。总之,共享经济应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 ◎张海英 教师
-
“潮流”杨巷
白话广州 最近,旧日丝绸商人陈凤笙嘅私宅、位于西关杨巷嘅“拾翠”大宅又再登报。点解呢间大屋咁多人关注呢?有人话,佢系一间可以“穿越”旧时光嘅百年大屋。 其实计我话,唔单止“拾翠”大屋有好多精彩故事,佢外边嗰条杨巷路,一样都有威水史。依家好多后生仔中意去嘅“流行前线”,九十年前嘅杨巷就系佢嘅“雏形”。呢条街,当年以销售外来商品为主,系当时出名嘅“洋货一条街”。但凡有女士嚟行街,啲商家就会派人出来招揽生意。类似皮带、香水、丝袜等等嘅舶来品,喺呢度都可以揾到。 后来,杨巷发展成为布匹集散地,地位同依家嘅中大布匹市场差唔多。本地嘅云纱丝绸,外来嘅英国绒化纤布都有得卖。由杨巷带动,多宝路、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等等地方出现咗好多裁缝铺,帮人度身订造洋服同西装。当年附近仲出咗间叫做“李裕兴”嘅针织厂,佢嘅内衣非常有名。依家嘅杨巷布匹生意式微,但同布匹相关嘅服装类市场依然成行成市,算得上系“一脉相承”喇。 几十年前嘅杨巷咁“潮”,所以从呢度到西堤嘅一整段路系当时全广州最繁华嘅商业街。因为繁华,就连花市都喺杨巷开档。到咗年卅晚,芳村、顺德嘅花农就会过来呢度摆档卖花。杨巷都有花市,呢样大家又知唔知呢? ◎李月婷 媒体人
-
疏通“中梗阻” 力破“救命药”短缺
新华时评 过去一段时间内,以缓解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首选药氯解磷定、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等急救药为代表的新一轮临床常用药品短缺或涨价,牵动万千患者的神经。 药品关系国民健康,急救药更关乎人命,解决急救药短缺问题刻不容缓。目前我国药品短缺已非“缺医少药”的普遍性短缺,而是少数临床必需的药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供应保障政策不够细化、相关环节衔接不够顺畅导致的短缺。 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发挥作用,政府、市场两只手必须双到位。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这只手需更好发挥作用,保障药品尤其是临床必需“救命药”的供应。 从近处着眼,需对紧缺药品定点生产,建立药品紧缺预警机制;还需对药品价格暴涨追根溯源,摸查原料药价格上涨的原因,从源头保障急救药的产业链条。此外,需建立急救药品价格的合理制定、动态监管机制,避免招标价格“倒挂”导致生产企业放弃市场,垄断性生产经营加剧急救药缺货断供。市场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垄断涨价等各类垄断行为,维护药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查处了一起扑尔敏原料药企业垄断行为案件,湖南尔康、河南九势两家涉案企业被罚没款共计1243.14万元。 从长远来看,短缺药品供应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应发挥“系统思维”,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需通力合作,共同发力,疏通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采购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梗阻”。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深化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生命面前,争分夺秒,生死时速。政府“强有力的手”就如“急救药”一样,需在市场失灵的紧要关头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患者在急需时有药可用。 ◎肖思思 新华社记者
-
“广州人比长沙人还爱吃湘菜”不准确
点击广东 权健老板被抓了。值得广东人庆幸的是,“省市场监管局通报称,权健在广东不能开展直销经营”(《信息时报》1月7日)。根据通报,权健于2017年6月获批在广东设立分公司,但该公司在省内申请的直销区域为广州和佛山,因服务网点尚未经过备案,该公司在广东不能开展直销经营业务。 政府部门把好关,保健商品欺骗消费者的把戏就玩不转。保健品企业骗人是为了钱,一些编造谣言的人,是为了什么呢?你看,“南粤银行破产了?湛江公安回应:谣言,造谣者已抓”(大洋网1月7日)。造谣者大概是为了将自己塑造成“消息灵通人士”,而将小道消息加工成“独家消息”吧!生活中,我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喜欢胡吹乱侃,把自己弄得像是跟各行各业消息人士都有关系似的。不同的是,他们有自知之明,不会把私下瞎吹的信息发到网上。 还有一种造谣者,是为了推广自媒体,比如,“台山幼儿园老师骑打幼童?警方回应:造谣者已被拘”(“侨警之声”公众号1月7日)。造谣将道听途说的信息,加工成“新闻报道”通过自营的公众号进行发布,的确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效果,但也引来了警方的“关注”。可见,无论是经营自媒体,还是为了吹嘘自己“消息灵通”,基本前提是学法懂法。 没事还是多从正规媒体上获取信息吧,这同样能显示你“懂得多”。比如,“中大南校区在新建食堂工地发现多座东汉和明清时期古墓”(《信息时报》1月7日),这样的信息很特别,会引起历史爱好者的深厚兴趣。 至于“美团发布大数据:广州人比长沙人还爱吃湘菜,一市民去年叫外卖花了32万元”(《羊城晚报》1月7日),数据或许真实,但结论还需自行分析。比如,由于广州人口多,且外来人口占比极高,所谓“广州人比长沙人还爱吃湘菜”,准确表述应是“广州消费者点辣菜数量超过长沙消费者”。而“一市民去年叫外卖花了32万元”的背后,很可能是以其名义叫外卖及代叫外卖。毕竟,就算365天餐餐吃外卖,平均一餐也得花两百多元,可能吗? ◎胡也屏 媒体人
-
“杂交手术室”的理念更值得推广
市民论坛 部分肝外胆管结石需要分步、分批、多次手术才能完成治疗,既不经济,又加重了患者负担,同时也需要进行至少两次麻醉,两次手术,加大了患者的风险。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消化科黄建伟团队会同普通外科专家,同时在一个“杂交手术室”内完成了内科+外科的几乎同步治疗,一站式解决了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结石痛苦(《南方都市报》1月7日)。 通过外科腹腔镜技术将胆囊切除后,再由消化内科医生进行腹腔镜经胆总管探查术,实现内外科同步治疗——这种“杂交手术”模式,虽然在国内已有先例,但在许多地方还属于新鲜事物。经过进一步完善后,有必要早日推广开来。 单纯技术上的改进,对普通民众来说,可能不太感兴趣,也没多少特别之处。但是,与技术发展相比,此手术模式所彰显的服务理念,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也更值得推广。 当前,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起初只是按病种分科,后来又普遍按单个疾病分科,到现在,很多医院将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型也分开,单一症状独立成为一个科室也是普遍现象。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将科室分细,有利于医生集中精力于一处,使理论研究更有深度,诊疗也更为精准。 但分科太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医生问诊过于专注一种疾病,既容易一叶障目,又会给诊疗带来麻烦。比如,很多患者跑了内科跑外科,做了甲科检查还得做乙科检查。在治疗方面,这种麻烦体现得更突出,有的患者每天吃七八种药,如何统筹、怎么增减,缺乏统一指导。部分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外科手术和内科介入,各做各的,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很多医院已重视到这一现象,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推出了药师门诊,协调不同科室的多种用药等。但药师只能进行事后调剂,他们对诊疗过程仍然无力干预,患者做冤枉检查或手术等现象仍然在所难免。会诊制度也是不同科室进行技术交流的一个桥梁,但多数会诊仍有主次之分,且多数只涉及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很少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其实,问题的根源存在于医疗服务理念的层面,诊疗“以谁为中心”,决定着诊疗以什么方式出现。比如,若诊疗以疾病为中心,就会尽量细分疾病,检查和治疗就会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如果以患者为中心,才会时时处处替患者着想,让设备等患者,让医生多跑路,让科室之间无缝协调代替患者在不同科室反复倒腾。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服务理念已受到医疗系统的重视,一些医院已探索建立了一条龙、一站式的诊疗服务。 显然,“杂交手术室”也是这种服务理念下的尝试,它不仅可以节省医疗资源,而且在医疗安全与费用等方面,对患者十分有利。◎罗志华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