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视角
如果仅仅对单位进行罚款而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就会因为责任未直接落到个人身上,或者因为给包庇人带来巨大利益(或避免巨额损失)而使回报远大于追偿损失、或者说对个人直接罚款的损失。这客观上容易纵容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协助人为保护“老赖”利益而对抗法律之风。 退一步说,即使相关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协助人拒不协助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也不应当仅仅对所在单位罚款了事,还应注意对个人的追究。《民事诉讼法》第114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对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等处罚。 ——新京报:《纵容“老赖”转移财产,责任人也该追责》 监区罪犯值班组组长尽管也是罪犯,但他们受监狱警察的指派,对其他罪犯行使着某些管理权。对于罪犯组长的选择,监狱方面除了要考虑其能力,更要考虑其是否办事公道,人品如何。就管理而言,应该把类似于值班组长这样的“职务”换得勤些,没等那些组长之类的犯罪开始抖“官威”即被他人取代,使得他们无法为所欲为。 ——法制晚报:《从制度上遏制“牢头狱霸”》 山东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路是对的,我们既要看到人生美好的一面,也需要面对生命、自然残酷的那一面。一直以来,我们的生命教育以“生”为主,倾向于赞美生活的美好,以鼓励向上的力量,但其实死也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像挫折和成功不可分离、喜悦和痛苦构成了人生一样,只看到一面,人生观都是不完整的;只看到一面,都无法理解体会生命的可贵之处。 ——钱江晚报:《生命教育,缺失的迟早得补上》 ◎木木 辑
-
民营企业家进大学一举两得
珠江瞭望 日前,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在支持民营企业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方面提出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每年将组织约2000名民营企业家到“双一流”大学培训学习;在民营企业就职的外地户籍高层次人才子女申请就读小学或初中的,可就近入学。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揽子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培育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所以,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壮大发展民营企业家队伍;通过政策惠顾,让民营企业成为吸纳人才、培育人才的“蓄水池”,可谓抓住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每年将组织约2000名民营企业家到“双一流”大学培训学习,这个规模不可谓不大。民营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而在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方面,或许存在某些不足。从企业的角度看,让民营企业家走进校园系统地学习,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民营企业家的知识体系,扩展视野,提升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校园内宣传民营企业,为未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双选,创造条件。如果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愿到民营企业工作,那将进一步壮大民营企业的人才力量。 从高校的角度看,也需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更多企业家走进校园。自去年以来,很多“双一流”大学启动了“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传统工科专业向“新工科”的转变,也是大学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的转型。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新工科”建设一方面要与市场接轨,加大校企合作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要与新技术融合,与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使大学工科的人才培养,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适应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业态的发展。然而,揆诸现实,不得不说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仍有待加强。大学对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机会零距离深度接触,而市场的风起云涌传导到大学的学科建设上,也显得比较漫长。 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家走进校园进行系统培训,事实上也是大学“新工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的一次对接机会。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交叉融合型人才,新经济模式的诸多要素如何融入大学的学科建设中,从而促进“新工科”培育和发展,也可以被大学从进校园的企业家身上所汲取。所以说,大规模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是一举两得的事,其可能成为民营企业家与大学“新工科”建设共同成长进步的契机。 ◎燕农 大学教师
-
冇耳茶壶
白话广州 一只茶壶,冇咗耳,会变成乜嘢?首先会变成一句广州话俗语。“冇耳茶壶,得把嘴”,广州人用来形容嗰啲净识得车天车地,但冇实际本事或者贡献嘅人。旧阵时嘅茶壶,大多数只有一只提手,亦即是“耳”,提手唔见咗,就真系“剩低把嘴”,所以呢句话讽刺得十分形象。 广州人素来务实,真正系“唔睇广告,睇疗效”嗰种。所以,生活中经常夸夸其谈嘅人,通常都瞒唔过街坊嘅眼睛。除咗冇耳茶壶之外,仲有好多广州话俗话,有同样或者近似嘅意味。譬如“无烟大炮”。大炮通常会发烟冒火,如果冇烟,咁就只系“得把声”,所以无烟大炮,亦用来形容啲净识得认叻,冇真实本事嘅人。仲有“冇柄士巴拿”,士巴拿即系扳手,如果冇咗手柄,系唔系剩低一棚牙? 呢几句俗语都相当盏鬼。 由此可谂到,对于自己嗰一言一行,人哋唔单只会睇得清楚,仲会攞出来比较。相比之下,我哋更加睇重“行”,而唔系“言”。不过,呢样嘢亦唔系表示“言”唔重要,只不过系话,说话要适度,要谦虚,唔好吹嘘自己,更唔好喺事情未办妥前就夸下海口。今时今日,有啲旧观念亦需要适应开放嘅时代。喺竞争激烈嘅社会,酒香都怕巷子深。而良好嘅沟通、宣传,出色嘅语言艺术,经常会产生事半功倍嘅效果。 ◎闻歌 媒体人
-
购物清单小,发展乾坤大
新华时评 “双十一”,你买了啥? 你刚刚购置了新房,购物清单里一定少不了各种家电;你的孩子上了小学,购物清单里便多了陪学神器;你不再痴迷于海外代购,购物清单里国货已占据“半壁江山”;你开始健身,于是洗碗机就换成了家用跑步机……打开自己的购物清单,看到的不仅是你当下的需求,更是你的生活方式。 你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好似为自己生活白描了一幅“画像”;你到底买了啥,最真实地反映出你的消费价值观。 对比这些年的购物清单,你发现自己变了——你不再纠结于“买得到”,因为“买得好”才是你更优先的诉求;你的购物清单里从过去的“柴米油盐”变成了教育、健康、医疗、养老、娱乐、户外运动,甚至是小众品牌、定制消费。 打开你的购物清单,实际上也就窥见了中国消费地图的一隅。而这份地图足够广袤,足够复杂。这一隅,泡面和榨菜因为“方便”“怀念”成为爆款;那一隅,消费扶贫是该“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依然争论不休。在这张消费地图上,消费不足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不均衡仍是真真切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消费对我国GDP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扩大内需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没有供给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出现一次又一次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就不会迎来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你敢不敢花钱,你购物清单的长短,透露着你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指数。 今年“双十一”恰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一张张购物清单到面向全球的中国“购物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福祉——更多可选消费品种类,满足更加多元的需求;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更高性价比的商品。这背后必定是更高段位角逐,加快了国内企业创新步伐,倒逼着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更大的中国“购物车”,势必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高品质、更优体验的消费盛宴。从供给端看,企业应该抓住中国市场正在变迁的消费机会,跟十几亿用户建立连结;从需求端看,不同地区的人在消费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升级,促使商业效率持续精进,不断补齐消费在不同立面上的“短板”。更大挑战中潜藏着更多机遇! ◎潘晔 新华社记者
-
慈善指数是城市最好软实力
点击广东 “广州一男子用WiFi名损害他人名誉被行拘5日”(《广州日报》11月11日)。WiFi账号作为一种接通网络的媒介,能够让周边的用户搜到,具有传播功能。男子利用这一传播途径,将自家WiFi账号名称修改成诽谤他人名誉的用语,自然要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有其严肃性,但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深圳男子被刑拘时哭诉小儿无人管,警方称已妥善安置”(《深圳特区报》11月11日)。很多人干坏事时总是抱有侥幸心理,直到出了事才知道后悔。但法律不会因其悔恨的眼泪而免去惩罚,这是法律的严肃性所在;执法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以合理安置,则体现了执法的温度。这种人性化操作,不仅是对小孩的保护,也会激励服刑人员更好地接受改造。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广东支持民企招才育才,外地户籍人才子女就读中小学可就近入学”(金羊网11月11日)。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入学问题时常成为阻碍人才流动的障碍。要想招揽和吸引人才,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为子女就学问题烦心。 交通则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关键因素。例如,“广州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发布,未来坐地铁就可到周边城市”(《信息时报》11月11日)。此举无疑能够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进一步增强人才流动的活力。 与轨道交通这些硬实力相比,慈善指数可称得上最好软实力。比如,“广州公益慈善指数居全国第二,比上届跃升两位”(南方网11月11日)。有善心的城市,当然更具有外在魅力与人才吸引力。近年来,广州颁布了一系列慈善募捐的相关法规制度,大力发展社工义工联动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行善,无疑起到了促进人们行善的积极作用。 ◎赵家明 媒体人
-
市民论坛
“流氓弹窗”涉嫌违法 “双11”前夕,电商平台上的一些爆款产品,疑似通过造假来营造人气。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许多所谓爆款产品的评论区里,相同的买家秀图片反复出现。另据《羊城晚报》报道,不少市民反映,浏览器、杀毒软件经常会跳出“双11”促销广告小弹窗,容易让人误点进入购物界面。 用电脑、手机上网,频繁跳出购物广告,令人不胜其烦。这类广告弹窗无法通过程序设置来避免,弹出后还很难找到关闭按钮。这分明就是“流氓弹窗”。相关企业嘴上说着道歉,却根本不去纠正做法,无疑也是“流氓”行为。 “流氓弹窗”更突出问题在于,其广告信息并不是出现在电商平台上,而是直接通过浏览器呈现,其鼓吹的“全网最低”、“全年最低”、“仅限今日”等不实或带有误导性的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 再来说虚假的买家秀。商家通过熟人或买家秀网站定制,刷出的购买量和好评数,对于消费者网购会产生巨大的误导。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即便在评价中给出差评,也完全可能被“湮没”在数量庞大的“有图有真相”好评信息中。 对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认为,买家秀造假、“流氓弹窗”等现象都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对此,监管部门不仅需要通过投诉热线或平台积极响应消费者投诉,还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主动出击,对上述现象进行查处。◎郑渝川 自由职业者 APP进校园需设门槛 在一些高校,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运营中却出现了过度倾向:一个个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将许多大学生裹挟其中。有的APP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视学生市场为“唐僧肉”,投放各类奇葩广告……(《长江日报》11月11日)。 APP进校园,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有的APP过于功利化,学生接受这些AAP是无奈之举。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一个个APP,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捆绑起来,不用行吗? 大学校园是具消费潜力的市场,很多消费类APP创业公司都看中了这一点。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仍然是以学习为主,还处在“啃老”阶段,本质上并无消费能力,广告等过多的商业行为,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三观”的养成。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对APP进校园,应出台标准和审核程序,禁止校园APP出现借贷、收费服务、暴力游戏,以及不良广告信息等内容,同时鼓励APP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功能多样化,而不是一个APP只能办一件事。 ◎李方向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