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岭南四家”合作画背后的故事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实习生 李侃祺 你知道吗?上世纪80年代,岭南画派第二代艺术大师们曾有过一批跨越穗港两地“鸿雁传书”的合作画。正是以这批作品为纽带和契机,被海内外华人同胞视为岭南画派精神家园的岭南画派纪念馆才得以在近三十年前在广州落成,同时这批作品也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的第一批藏品和镇馆之宝。如今,这批珍贵的作品正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老一辈岭南画派大师的精湛技艺,感怀那段有温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致敬老一辈艺术家孜孜不倦追求艺术的精神和对文化事业的情怀与担当,彰显岭南画学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画里的“合作画”现象,久已有之,大多是在文人雅集之时,你画山石,我添树木,他来点景人物房舍,笔墨交流之间,寄托共同的艺术情怀,也纪念彼此之间的友谊。但这次我们所看到的这批合作画则颇为不同——它们的作者,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位岭南画派艺术大师当时分别居住在穗港两地,是由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的杨奇先生充当“鸿雁”,将一幅幅半成品在四位大师之间辗转交换而完成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话可就长了。 跨越时空的合作 改革开放之初,一场破茧重生的变革在南粤大地上萌发,凭借着毗邻港澳的地利,先行者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探索出一条从未尝试过的道路,率先在发展经济上走在了全国前面。同样,如何争取海内外同胞对祖国的支持,加强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也是当时重要的政策方略。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岭南画派在海外华人中间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而寓居穗港两地的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位岭南画派艺术大师的合作交流正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是岭南画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的经历,常常与老师一起外出写生,游园雅集,共同举办展览,建立了现代画坛鲜有的极为团结紧密的师徒关系。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赵少昂、杨善深先后定居香港,黎雄才、关山月则长驻广州。新中国成立后,黎雄才、关山月践行了高剑父的“新国画”理想,秉持“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不断深入探索和调整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形态,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优秀作品。赵少昂在香港复设“岭南艺苑”,培养的大批艺术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杨善深抗战期间在澳门就与高剑父过从甚密,他仰慕高剑父的艺术,深受革新中国画理念的影响,亦尊高剑父为师,他在香港创立“春风画会”,弘扬中国画艺术。三十年间,四位国画大师虽难有机会齐聚一堂,但长期保持书信往来,延续了岭南画派同门之间的真挚友谊。 得益于两地交流政策的开放,1980年黎雄才与关山月携夫人联袂访港,与赵少昂、杨善深重聚。三十年不曾聚首的岭南画派四大家,在香港九龙太子道庆相逢酒楼的第一次聚会上,谈今日,忆往昔,古稀之年的四位国画大师仍兴致勃勃地商议筹办联展,在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杨奇先生的建议下,四位大师计划合作一批新作。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们无法长时间在一起作画,每幅合作画的题材、布局、具体分工的商定以及画作在穗港两地的运送互换,成为棘手的问题。 于是,杨奇先生自愿成为鸿雁,担当了这一交流创作的使者,奔走于穗港两地,将一幅幅半成品辗转交换于四位大师之间。四位画家巧思妙构、心感神应,以这样的方式合作了一百多幅既保留每位画家的个人风格,又浑然一体的作品。这种在不同时空进行合作画创作的方式前所未有,体现了岭南画派大师们的和谐默契及艺术上的交相辉映,至今仍为众人津津乐道。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曾赞叹:“岭南四家,荟萃一堂,叹为观止。”而这批作品,不仅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重要馆藏,也是展现广东文化艺术及对外交流的重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创作,四位大师完成了一百三十余件合作画,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3月,“岭南画艺——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人合作画展”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开幕。接下来数年内,四人合作画展还分别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院画廊、美国旧金山文化中心、台北隔山画馆、广东画院和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各地文化界的盛赞。岭南四大家的合作画展经过海内外的持续关注和发酵,其意义已然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画家联展。为表彰肯定四老的卓著贡献,1987年12月,广东省文联授予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位画家的这批合作画以鲁迅文艺奖特别奖。 筚路蓝缕建成画派纪念馆 合作画是“四老”重逢的“纽带”,也是岭南画派纪念馆建立的契机。随着围绕四老作品展开的一系列海内外展览,各界对岭南画派的关注也日益增多。1985年,广东省高教局作出“岭南画派、广东音乐要好好地研究”的指示,岭南画派在新时期再度成为广东文化的标杆。为此,广州美术学院于同年10月成立了岭南画派研究室,岭南画派的艺术理想与创新精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消息令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颇为振奋,他们在几经传递、辗转交换中完成大量合作画同时,还时常感念岭南画派先师的教诲,萌生了为岭南画派建立纪念馆的想法。 岭南画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绘画流派,为了弘扬先师的艺术理想,妥善珍藏岭南画家的传世杰作,四位国画大师以古稀之身,持续为筹备建馆而策划、奔走,赤子之心,至诚之道。终于,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1986年开始筹建岭南画派纪念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在筹建之时,经历了辗转选址、资金筹集、设计方案的重重难关。起初,时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梁世雄受黎雄才、关山月的委托,到香港拜访赵少昂、杨善深协商建馆事宜。赵少昂表示“广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岭南画派纪念馆应该在广州建”,这个观点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同。在黎雄才、关山月的努力推动下,馆址最终得以选定在广州美术学院校园内。 历时四年多,岭南画派纪念馆于1991年6月8日隆重落成。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画派命名的纪念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重要任务是收集岭南画派前辈画家的生平事迹材料、传世杰作和有关文物。在1991年开馆之际,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位大师就捐出了近百件合作画,成为纪念馆的首批藏品及镇馆之宝。 四老合作作品:谦恭礼让,同炉共冶 “合作画”是雅集兴会的产物,文人以画会友,自古有之。但像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这样有计划、长时间、大规模并且跨越穗港两地的“合作”,据岭南画派纪念馆介绍,还是画史首例。 由于四位艺术大师各自擅长表现的题材不同,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除了表现自己所熟识的题材之外,还需根据前者创作的内容,进行合适的添加。更具挑战的是,四老无法长时间同处一地商议作画,因此构图章法全凭默契。从每一幅作品的局部来看,每位画家都有各自的风貌,但从整体而言,每幅作品又都体现了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意境,给人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且一百多件作品几无雷同,非常难得。这不仅体现了四位国画大师高超的艺术造诣,还反映了他们恭谦礼让、惺惺相惜的情感。 合作画的成功,归因于四位作者始终遵循着从岭南先师而来的一种亲切的构成法则,他们选择发挥个性优势从而在强化对比中达到整体的和谐。有别于一般的合作画,他们追求的是以亲切和谐的视觉图式,唤起当代人对岭南画派精神的集体认同。就这一点而言,只有这四位画艺和心智已入化境的大师,才能把“合作”导入这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