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视角
都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殡葬回归公共服务,也得靠严格落实。针对“死不起”和殡改跑偏等问题,很多地方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动辄被“软抵制”“消极执行”消解。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专门增设“监督检查”一章,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加强部门协同、抽查、年报、第三方评估、信用监管和社会监督等制度予以明确,还明确了违规处罚措施,就是旨在通过监督加码,倒逼殡葬回归公共服务落到实处。 ——新京报:《殡葬改革:完善服务比行政强制更有效》 尽管军训需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但不应该完全变成吃苦甚至是惩罚教育。教育内容,不能只是对“老三样”的过度重复,而忽视国防知识的普及,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弊端。同时,教育方式不能只剩下惩罚,甚至让军训演变成教官展现个人权威的“秀场”。换言之,必要的纪律要求与保障学生人格、权利之间的合理平衡,不该被“服从”“吃苦”的大帽子所掩盖。从已经发生的个案来看,教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该如何作科学界定,也该有明确的规定。 ——光明网:《今天,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军训》 民警正当执法时,其权益将受到更有力的保障,但与此同时,如果执法过程本身存在问题,那么该停职停职、该处分处分,谁也“罩不住”。 换言之,恰恰因为《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将会成为民警正当执法、规范执法的“保护伞”,所以执法民警也会自然而然地努力提升履职水平,通过“教科书式”的规范执法去赢得法律法规所提供的有力保障。 ——法制晚报:《维护执法权威 也是鼓励规范执法》 ◎木木 辑
-
拒绝送礼,让教师坦然享受职业荣光
珠江瞭望 教师节来临,不少家长又开始为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而纠结。就此,深圳市新安中学第一实验学校校长袁卫星干脆致信全校学生家长,劝说家长不要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他直截了当地表示:送礼扭曲了师生、家校关系,“这种赤裸裸的‘表达’,对老师并不是尊重,更像是侮辱。”因为给老师送财物,好像是在给高贵的事业定价。 袁卫星校长的公开信,可谓说理透彻,情深意长,既明确指出家长送礼会扭曲家校关系,教师收礼会违背教育部师德十条禁令;也阐释了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是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平时配合、肯定老师的工作;还承诺学校会代表家长表达尊师之情:为教师减少非教育教学负担,搭建更多教师发展的有效平台,争取更多更好的工资福利…… 这些承诺如果落到实处,应该称得上该校教师收到的最好大礼了。然而,即便如此,似乎也难以缓解太多学生家长内心的纠结,或者说,新安中学的学生家长释然了,而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仍在焦虑之中。比如,最近的一份有关教师节送礼的网络调查称,52.41%的人群对教师节送礼持中立态度,24.82%的人群对教师节送礼持支持态度。其中,高达43.09%的人送礼带有一定目的:18.7%的人送礼是迫于压力,怕遭到不平等待遇;24.39%的人送礼是希望能受到优待。 师生关系原本是世上最为亲善的关系之一。因为,“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是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及家长为老师送上一份“小清新”的礼物,譬如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条短信、一个电话,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无可厚非。但近年来的教师节送礼风气,让这种表达与沟通变了味。家校关系变得纠结与矛盾,有时候可能相互示好,有时候却又相互指责与埋怨。 显然,高达43.09%的人教师节送礼带有一定目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所谓“迫于压力”,是否其来有自?所谓“希望能受到优待”,是否也是一种利益交换?我们不否认家长“拼孩子”的现象存在,但把希冀“照顾教育”都归结为“拼孩子”似乎也有不妥。可以肯定的是,教师节送礼不止,这或许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家长的问题。 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促相长,比如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学校教育越来越需要家长辅助与支持。家校之间围绕教育职责的界线模糊了,双方都把一份成长成才的爱,倾注到了学生身上,似乎并没有产生完全的叠加效应,而是冒出了不曾有的纠结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想一想如何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让家长既不需要“迫于压力”也寻求不到“照顾教育”,让教师坦然地享受职业荣光,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燕农 大学教师
-
饮茶食饭限时
白话广州 “急急脚咁,饮餐茶都唔够时间叹啦!”新闻话,广州一家老字号餐厅出咗条规定,就系食饭限两粒钟。呢样嘢,引来咗街坊嘅唔同睇法。有啲就话,限时搞到食客擒擒青,根本享受唔到饮茶食饭嘅乐趣,不如唔食。有啲就认为,两粒钟食乜嘢都食晒啦,早啲埋单走人,咁其他客人唔使排长龙,冇乜嘢唔妥。 针对呢个争拗,我哋就做咗个小调查,发现有六成街坊仲系赞成限时嘅。加阵外出食饭,好啲嘅酒楼,抢位、攞号、排队,系常见嘅事。有啲知名嘅老字号酒楼,你要饮早茶,排两三个钟闲闲地。所以,好容易理解,店家点解会限时,亦点解会有咁多街坊亦赞成限时。话时话,叹茶,确实系广州人嘅一大习惯,去啲稍为冷门嘅茶楼,饮茶直落早午晚,应该都可以。不过,如果去呢啲“网红”茶楼,坐上一个上午,唔单只商家赚唔到钱,而且其他食客亦唔满意,确实唔多妥。 不过,话又讲返转头,亦有街坊话,限时都得,不过我点个餐,你上菜亦应该限时,譬如落单后半个钟上齐,咁先啱。呢个亦有道理。加阵有啲茶楼,因为缺人手,或者服务跟唔上,上菜嘅速度真系唔敢恭维。所以。街坊讲得冇错,既然限时,咁就大家都要对等咁“限”,咁先保证食客有充足嘅时间食完,餐厅先能够达到基本嘅服务标准。 ◎闻歌 媒体人
-
“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
新华时评 为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乱象,中央决定即日起在全国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坚决遏制“大棚房”问题蔓延势头,必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折不扣地坚守“农地农用”原则。 坚守“农地农用”原则,就要坚持农地农业用、农地农民用,这是落实中央土地管理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贯彻土地管理法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必然要求。 有关部门对京津冀地区的初步调查发现,“大棚房”占用土地70%是耕地,其中近一半是永久基本农田,有的变身“私家庄园”,有的在大棚里违法违规建房,有的违规改扩建大棚看护房。全国性初步排查发现,从济南、青岛、潍坊到郑州、西安、长春、乌鲁木齐,北方地区城市周边“大棚房”问题呈现蔓延之势,不少地区还存在流转农村土地违法违规进行非农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违法占地建设住宿餐饮、休闲旅游等经营性场所等问题。任凭“大棚房”问题蔓延,将对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造成重大冲击,同时背离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的初衷,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 坚守“农地农用”原则,绝不是“村里那点事、农民那点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以食为天,农业安则天下安。农业发展、农民受益,事关国家发展、社稷稳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当前要高度警惕、坚决遏制农村承包土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防止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走弯路。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应对全球经济各种不确定性的一大“家底”。 应当看到,我国在落实“农地农用”原则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管理不善、执法不力等原因,也有各地认识不清、标准不严的因素。必须要从中汲取教训,建立问题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在完善监管政策的同时,使各项涉及农地的政策规定明确、细则精准,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便于认证、易于操作。 ◎王立彬 新华社记者
-
送不送礼,不应困扰家长更不应困扰老师
点击广东 教师节来了,老师也很烦恼。例如,“深圳一校长致信家长:送礼扭曲了师生关系”(《南方都市报》9月9日)。送礼文化的盛行,源于大家的相互揣测,比如,担心别的家长送了,自己没送会尴尬。不过,这位校长也说出了大多教育工作者的心声。这股送礼歪风破坏了教育的神圣性,也让老师陷入两难困境。是谁给他们制造了这种困境?请送礼的家长们反思。 有些老师也会给家长、学生制造困境。比如,“佛山一数学老师在家长群布置作业,让学生数1亿粒米”(《广州日报》9月8日)。相信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作业,实在有些奇葩。学生如果完不成,将对老师的威信产生影响。当然,后来老师承认自己“表达有误,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亿’的概念”,这才让人松了一口气:不仅庆幸孩子们不用数米粒了,同时也庆幸这位老师没有教语文,否则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如何提高? 有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比如,“深圳小学生遭父家暴,妇联警方齐出手将孩子强制带离”(《晶报》9月9日)。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法对象,不能遗忘了家庭。孩子过于弱小,外人不能伤害他们,自己人同样不行。对于这种家暴的父亲,法律不仅要严惩,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剥夺其监护权。这是人道主义的要求,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同样脆弱的老年人,也应得到更多关怀。这不,“广州80岁以上重度失能者拟纳入保险,市民政局购买服务”(南方网9月8日),反映了政府为生活无着的老年人托底的决心。 如今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着力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群众办事满意度,可某些企业却沾染上了官僚习气。比如,“广州四成银行周末只办理财业务,部分大堂经理不在岗”(新浪广东9月7日)。再比如,“广州一家老字号酒楼出新规,用餐限时两个钟”(《信息时报》9月9日),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这些不贴心的服务方式,恐怕最终伤害的是自身。 ◎赵家明 媒体人
-
如何看滴滴试行车内录音?
市民论坛 滴滴出行9月8日起试行车内录音功能,乘客打车前须授权同意录音,否则只得取消订单。另外,滴滴出行端增加了一键报警可实时分享位置给紧急联系人的功能。有乘客担心可能导致隐私泄露,滴滴公司回应称,仅作纠纷取证依据,7天后自动删除。 是滴滴积极转变的开始 滴滴强制用户在打车前同意使用录音功能,理论上会起到震慑作用,相信司乘之间的对话会也将更加文明,因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会有所减少。并且有了录音,在裁定相关的消费纠纷、治安个案的责任时,就有了重要证据。 应当说,推出录音功能,是滴滴众多整改措施之中,最有诚意的一项。作为滴滴出行的资深用户,笔者经常吐槽滴滴的客户服务。在此之前,滴滴的客服被认为最大特点就是“太极推手”。此前有报道称,一些滴滴司机也吐槽“别说你们乘客,我们滴滴司机也打不通客服电话”。 可见,录音功能的推出,代表着滴滴服务态度上的积极转变,意味着该公司不会再动辄用“无法查实”的借口来推诿责任。 那么,录音功能是否涉嫌对司机和乘客隐私的侵犯?网约车的管理规定其实已将网约车界定为营运车辆,而诸如客运大巴、公交、地铁、出租车等营运交通工具,一直就配备了音视频监控。营运车辆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共场所,对其采取监控措施,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当然,包括网约车在内的营运车辆必须依法管理好录音数据,一旦泄露,须承担法律责任。◎郑渝川 自由职业者 强制录音放大安全焦虑 车内录音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录音的存证功能,有助于为解决打车双方纠纷中的取证难;另一方面,录音涉及司乘双方的隐私,可能带来隐私的泄露。既然是双刃剑,那么车内录音的运用就应当谨慎,找到利益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地趋利避害。 滴滴将“授权同意”录音作为打车消费的前置条件,不是谨慎的设计,而是一种强制,难逃权利行使过当之嫌。车内录音根本的功能是存证、预防,但在绝大数场景下是多余的。事实上录音不强制,同样可起到相应的作用。乘客有录音存证的权利,也有录与不录的选择权。是否录音,乘客可根据当时的场景和感受来决定。因为网约车不同于客运大巴,需要录音的场景通常只有司机与女乘客二人。一旦乘客多于二人,则没必要录音。即便只有一名乘客,其同样有权决定是否需要录音。 强制录音某种意义上放大了安全焦虑,让人觉得网约车都是不安全的。保障安全并不等于不出现任何安全问题,也不能由平台单打独斗、不择手段,而是要通过精准的规则设计,以及更主动与公共管理部门合作,形成共治。 ◎木须虫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