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方合力 助推“网红”商业变现
经过近三年来的发展,如今的网红人数、网红经济市场规模、变现方式等也在增多,这也为其产业链的发展及完善提供了很大动力。同时,在直播、短视频等不同形式内容的推动下,网红经济也发挥了更大效益。除了电商渠道外,网红们还通过广告、内容付费、直播分成、签约费、打赏等方式带来收入。而在这背后,则少不了各平台、机构等的运作,网红变现平台、网红孵化机构公司、网红服务支持方等都在推动着网红更好地进行商业变现,继而从中分取一杯羹。 平台 微博与淘宝成“大主场” 据《2018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统计,在网红各领域收入占比中,电商仍处于主要位置,为19.3%。截至2018年4月,网红电商GMV(成交总额)年度增长量高达62%。在各细分领域之中,服饰类作为龙头,其GMV占总规模超过70%。 而这些也与平台形式的多样化、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分不开。据了解,直播和短视频是网红们用来传播的主要方式。记者从淘宝直播了解到,2017年双11前夕,淘宝红人主播“薇娅”在一次五小时的直播中,帮助一个零粉丝的店铺创下了7000万的成交额,刷新了直播卖货记录。而在淘宝直播最新的吃货节活动中,多家邀请红人直播的店铺也刷新了销售纪录,最高的一家达到此前峰值的7.6倍。 据淘宝提供的数据,过去一年里,以商家、达人、品牌商和媒体机构为核心的内容创作者们,凭借文章、视频、直播等方式在淘宝平台上获利接近20亿。“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理性化,我们在商家和主播之间建立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关系,帮助双方对接需求,实现价值。”淘宝直播负责人古默说。 另外,新浪微博更是网红商业变现的重要的平台。微博方面向记者表示,2017年网红电商在微博获得的收入达到187亿。据了解,微博自2016年以来,就与大量网红电商公司进行合作,为它们在微博上提供运营和推广的支持。2017年3月起,微博还推出网红电商平台,扶持了一大批电商服务商,为电商企业和电商红人提供账号运营策划、内容制作和推广、数据分析、供应链等服务,不断完善网红电商的产业链。 “我们打通了所有的互动场景,为网红提供微博橱窗、电商直播、边看边买等功能,让商品获得更好的曝光效果,帮助网红提高下单转化率。”据微博方面透露,仅“微博橱窗”带来的下单转化率就比直接发布电商链接的下单转化率提升了288%。其次,通过不断完善微博的内容形式,帮助网红更好地与粉丝互动,提高粘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的网红可以通过发布头条文章、图片、直播、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来适用于不同的商品,让粉丝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商品。此外,网红们还可通过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语音问答平台等实现商业变现。 运作 MCN是产业链“核心” 据了解,目前网红经济产业链条各环节角色定位及功能也逐渐清晰,而其中又以MCN(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能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大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以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机构为核心。 据艾瑞咨询研究院统计,目前的MCN机构主要有影视工业型、节目制作型、广告型及电商型,如青藤文化、洋葱视频、冰点娱乐、魔力TV等。MCN通过与平台合作,可为签约网红提供推广营销、流量变现等多种商业化服务,并按规则取得收入分成。 记者了解到,MCN机构可以为网红提供内容制作、流量曝光上的支撑,其自身拥有更多的广告及电商资源以及更高的议价能力,能为网红带来更优质的商业变现机会和选择,就类似于一个明星经纪公司。“MCN能够帮助红人获得更多流量资源的倾斜和扶持,同时解决变现问题。”短视频精英社群创建者顾小雨建议网红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MCN机构入驻。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了隐忧,认为以后可能不是网红之间的内容竞争了,而是MCN机构之间的竞争,谁能获得平台更大扶持,谁机构下的红人就会获得更大流量。“目前全网MCN机构鱼龙混杂,那些依靠补贴新出现的短视频平台,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流量,但由于其用户规模及产品创新度问题,导致无法吸引头部内容创作者。”互联网从业者卢冬表示,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平台充斥大量低质内容,无法将流量转化为用户留存。 据了解,目前微博等平台通过对机构进行扶植与帮助,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流量及更高效的宣发渠道,使机构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内容产出上。据微博方面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与微博合作的MCN机构数量达到1917家,较去年增长269%,合作覆盖领域达53个。 “本质上而言,MCN是分走了平台的一部分未能顾及的红利,但真正掌握命门的还是平台本身。”信达证券文化传媒行业首席研究员温世君告诉记者,平台掌握MCN的生杀大权,发展好的时候红利共享,如果一旦有利益冲突,平台肯定会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考量。 随着网红经济的专业化,网红与MCN机构签约也成了一种新趋势。据艾瑞咨询报告,相比去年,2018年头部网红与MCN机构签约占比仍有所提升,达到93%。签约MCN机构的网红人数逐渐增加,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职业网红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孵化 “网红在前+工厂在后” 据《2018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18年,粉丝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网络红人数量持续增长,较去年增长51%。其中粉丝规模超过100万人的头部网红增长达到了23%。 其中,内容型网红成了网红经济的主力军,这也是网红区别传统电商的一大要素。“社交平台的发展也让我知道用户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而高质量的内容和及时的互动显得特别重要。”张绮贤说。 在发展过程中,网红数量越来越多,网红粉丝也在增多。“其实现在互联网销售已经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角逐。”张绮贤在“2018超级红人节”分享时就表示,自己开店一年多以来也是因为背后有供应链支撑,才能走到现在。 随着网红步入产业化,一些公司也在这一蓝海中迅速崛起,其中比较早出现的有缇苏、如涵控股等。从公开资料来看,这两家公司都提供了从网红发掘、孵化到最终变现的服务,业务贯穿了网红的整个成长周期。“网红在前,工厂在后”也是缇苏、如涵这类网红孵化公司的模式。 以如涵控股为例,它的前身为女装淘品牌“莉贝琳”,后转型为网红孵化器。2016年8月,如涵控股通过借壳化妆品销售公司克里爱登陆新三板,后以“网红+孵化器+供应链”的全产业链形式存在,通过挖掘、培养、孵化网红,利用其红人形象进行店铺品牌打造,为网红提供服装设计、面料采购、生产及物流等整套供应链服务,加快变现。 公开资料显示,如涵控股在网红的培育中,会先根据网络社交媒体粉丝数来寻找潜在签约网红,然后对已签约的网红进行粉丝维护、广告营销等服务,进一步提升红人人气。供应链方面,如涵控股近几年来也是跟各种类型的工厂合作,大至优衣库全样板工厂,小至几十个人的作坊。 在操作上,如涵控股根据网红店铺“上新闪购+预售”的特点,采用“多款少量、快速翻单”的模式,结合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消费者偏好,并根据每个网红品牌的产品来进行细分定位,以销定产,借鉴ZARA买手制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对款式进行改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