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疫疗法和AI筛查将助益患者抗癌
相关报道 晚期肠癌化疗方案优化 或助患者生活减负增质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再到晚期肿瘤是一个10年以上的过程,因而有充分的预防机会。据悉,相对于如此长期的病变过程,我国大肠癌早期确诊的比例却很低。针对晚期肠癌的治疗,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牵头,推出了化疗新方案,能为病人降低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 优化传统化疗方案, 耗时3年终问世 广州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在临床上,我国大肠癌早期确诊的比例仅为5%~10%,多数大肠癌患者被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对于不可手术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化疗会产生耐药性,因此需要不断变换化疗方案,一线化疗方案耐药后(通常是7到10个月),换药,上二线化疗方案(通常3~5个月),出现耐药,再换三线方案。 目前国际医疗届公认的标准化疗方案之一是基于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简称“FOLFIRI”)。“目前大约20%的医生采用它作为一线化疗方案,80%的医生采用作为二线化疗方案。”徐瑞华介绍,该方案有明显缺点:病人要忍受每两周一次、长达46小时的输液,而且还有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之苦。 通过将FOLFIRI方案中的氟尿嘧啶替换为口服用药的卡培他滨,XELIRI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只需每三周进行一次2~3小时的输液,且治疗前无需进行插管手术,应用更为方便。然而,既往欧美的临床研究发现,XELIRI方案在欧美人群中的副作用非常大,大量患者因无法耐受而提前终止治疗,疗效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该方案一直未被结直肠癌国际指南推荐使用。 在这种背景下,徐瑞华教授提出了科学设想:适当降低XELIRI方案的剂量的同时,带来化疗副作用的减低以及疗效的增益。并与韩国峨山医院Tae Won Kim(金泰万)教授、日本爱知县肿瘤医院Kei Muro(室圭)教授共同带领、由98家医院组成国际多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了关于改良的XELIRI方案(卡培他滨用量下调至800mg/m2,每天两次,口服两周停一周,每三周一周期;伊立替康用量下调至200mg/m2,每三周用药一次)的大型国际性研究。 研究耗时3年,共入组650名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组接受FOLFIRI方案或改良的XELIRI方案治疗;其中近三分之一中国受试者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入组。 改良版降低副作用, 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改良方案的患者,平均生存期达到17个月,不劣于、甚至超过了原方案的平均生存期(15个月)。与FOLFIRI方案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大幅度降低(从72%降低至54%),其中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更是降低一半以上(从45%下降至20%)。而且患者只需要每3周回医院打一针,每次住院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 “研究证明,改良方案的疗效与FOLFIRI方案相当,且耐受性更好,应用更为方便,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徐瑞华说。 预防提醒: 40岁后应定期做肠镜 据介绍,大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与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不无关系。当前,居民高脂肪饮食与食物纤维不足是大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大肠癌的发病率从50岁开始明显上升,75~80岁间达到高峰。 广州市疾控中心呼吁,除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市民在40岁尤其是50岁以后定期做肠镜检查很有必要。市民可参与广州市大肠癌筛查项目,具体可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咨询,或拨打12320卫生热线,也可访问市疾控网站(http://www.gzcdc.org.cn)获取相关资讯。
-
“抗癌药”大踏步进国门,出国看病热度为何不减反增?
广州市疾控中心报告显示,2013~2014年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6.22/10万,也就是说每1000人中就有2~3人患有癌症。 每一次癌症新药、新疗法的突破,都让一部分绝望的癌症患者重新燃起希望。最近十几年,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研发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人类对抗癌症的武器库里,有了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之外更强力的武器,开启了将癌症向慢性病转变的新契机。 在刚刚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政府批准在海南建立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允许小范围内使用未正式获批的海外药品及医疗器械。 肿瘤药物进口零关税和医疗领域的特殊政策,有望让癌症治疗迎来“利好时代”,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浪潮下,这些“利好”并没有使出国看病市场降温。 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6年间,出国看病的中国重症患者从数十人增长到约5000人,年均增长率达150%。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国病人已超越中东国家,占到医院国际病人数的第一位。 据国内率先开创海外医疗转诊服务的专业机构盛诺一家介绍,过去一年,他们转诊的中国患者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癌症患者占比达70%以上。 那么,在新药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癌症患者远渡重洋、出国看病的热潮不减反增,到底是什么样原因在驱动呢? 一、抗癌新药仍稀缺,医疗差距仍存在 虽然我国医疗领域的进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与医疗发达国家相比,在癌症新药、新疗法的研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数据显示,过去CFDA共批准了20种靶向抗癌药物,其中16种为原研进口新药,仅4种药物为中国药企开发。 人们关注度极高的HPV疫苗2016年才在中国获批,落后了美国整整10年。 被誉为未来唯一可能治愈癌症的方法——免疫治疗的PD-1、PD-L1等,目前国内都还没有上市。 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类肿瘤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CAR-T疗法,美国FDA已与2017年8月批准用于25岁以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性或难治性患者;在我国,CAR-T的相关研究还在开展中。 临床试验是其他治疗不理想的癌症患者最后的希望,而截至2016年2月,美国的恶性肿瘤临床试验是28969项,中国只有2514项,相差10倍以上。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就曾表示:“尽管国家出台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但效果显现尚待时日。” 二、患者心态转变:从“求药”到“求方案” 盛诺一家转诊的数千海外就医案例显示,出国看病患者几乎全部在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看过病,但是这些患者到国外后,仍然有77%被调整了原有的治疗方案,包括增减药物、调整原有药物的剂量,以及在各种治疗手段中重新做选择和组合。 上海的结肠癌患者周先生(化名)在得知美国的化疗方案在国内也可以实施后,仍然选择在美国接受治疗。他的国内医生曾担心美国的化疗方案他“吃不消”,但事实证明,周先生在美国化疗时仍保持着高质量的生活,六个周期后病灶逐渐缩小部分消失。而跟他病情类似的国内病友,却饱受着化疗副作用的折磨。 周先生说:“药物的纯度、产地都不同,而美国医护人员将化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风险合理地进行控制。” “真正使用到国内没有上市的新药的比例,仅占17%。可见,令出国看病患者受益更多的,是国外多学科专家团队经过细致的检查和谨慎评估,为患者制订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盛诺一家创始人蔡强表示。 随着出国看病的普及,以及患者之间的口口相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意识到:到国外获得好的治疗方案,比使用新药更有价值。 三、生存率高出一倍,不仅仅是药品差距 患者去海外,是冲着新药、技术、专家,还是什么?“多学科诊疗、一体化手术。”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布列根和妇女癌症中心的Golshan博士以乳腺癌治疗为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美国,仅有36%的患者根据需要做了切乳,2/3的患者接受了保乳手术。Golshan博士介绍,仅丹娜法伯/布列根和妇女癌症中心的乳腺癌治疗中心,就有28位肿瘤内科医生、12位肿瘤外科医生、4位放射肿瘤科医生、11位整形外科医生,还有心理医生、护士等,他们共同组成了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国的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30.9%,英国54%,美国66%,不仅仅是药品的差距导致的。分级诊疗制度、优越的医疗环境、前沿设备、医生的精英培养模式、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学科诊疗模式,等等,共同作用之下,才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看病正在被更多中产阶级家庭所接受。在海外医疗热潮的背后,我们真心期待,国际医疗合作和交流日渐紧密,能够真正让国内患者受益,让癌症治疗的历史彻底改写。 目前,盛诺一家已经与美国综合排名前三的梅奥诊所、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儿童医院综合排名第一的波士顿儿童医院,癌症专科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专科排名第二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以及英国、德国、日本的20多家国外权威医院建立了正式签约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