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东莞看哪?看大朗!
□信息时报记者 曾德顺 通讯员 莞萱萱 文明城市造就了“最美的东莞”。过去的一年,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治水攻坚战”,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质量,打造文化名城等部署与行动,促进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全力向“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 而其中大朗镇凭借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顺利通过了2017年全国文明镇复评,实现了“三连冠”。昨天下午,记者跟随东莞市政府工作人员,实地感受了一把大朗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 白天:看全省首个彩色小镇 驱车行驶在东莞莞樟路上,当你看到远处一片色彩艳丽的街道房屋的时候,大朗就到了。 2017年大朗对核心城区主干道老旧建筑墙体进行了改造,打造了颇具特色的缤纷彩色路。该项工程借鉴浙江省罗源村墙体改造的经验,在大朗镇美景路、迎宾路、松佛路、银朗路、莞樟路等近10条核心区主干道开展了建筑墙体改造工作,打造成为具有大朗特色的缤纷彩色路。同时,通过对绿化带的改造提升,道路整体得到美化、净化、亮化,使得彩色与绿色相映成趣,商业与文明相得益彰。 “以前这里的房子比较陈旧,颜色也复杂,现在经过改造后,颜色亮丽规划统一,很漂亮。”大朗的墙体改造工程从去年全面实施以来,旧街换新颜的效果广受市民好评,生活在大朗迎宾路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如今道路两边建筑规划整齐,色彩缤纷,已经是大朗的又一道风景。” 据大朗镇委书记谢锦波介绍,墙体改造工程共投入6700多万元,选取红、黄、蓝为主的斑斓色彩,打造成为了全省首个彩色镇。“我们请设计师将所有的配色方案送抵至每家每户,让沿街住户自由选择颜色的搭配,同时采用的颜料保质期为5年。”据大朗工程顾问胡寒松介绍,上色后的实际效果可以达到8年内不会磨损掉色。 “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抓发展、抓经济。”谢锦波在昨天的参观现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朗的经济发展较好,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相对失衡”,过去的一年大朗为了扭转这种不平衡,全面做好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增强了大朗对人才、资金、技术、企业的吸引力。 晚上:看“星光大道”点亮织城 夜幕降临,大朗镇的富康路开始了一天中的繁忙时刻。 2016年以来,在大朗从事多年毛织生意的陈先生一家,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小镇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走在大朗镇富康路,别具一格的绚丽灯光,道路两旁毛织企业统一格式的霓虹灯招牌光彩夺目,已然成为了商贸繁华的毛织片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富康路是大朗巷头毛织产业的一条特色专业街,新市场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就坐落在这里。亮化工程营造了“织城”毛织产业的商贸氛围,2.6公里长的富康路霓虹招展,建设成了一条“灯光长廊”,大朗打造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景观。 据介绍,富康路招牌的霓虹灯都由店铺自发安装,统一采用节能点光源、节能数码管以及LED射灯,利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节能环保和智慧科技的结合。如今富康路璀璨的“妆容”不仅展示了织城的规模和特色,还进一步提升了浓厚的毛织产业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一睹“织城”风采。 据统计,富康路“星光大道”临街商铺租金提升20%,属地巷头社区经营总收入增长30%。2017年大朗实现生产总值273.9亿元,增长8.4%,高于省、市平均增速,获得8个市级“单打冠军”,在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跃居第39位。文明建设助推了经济腾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如今,彩色路、星光大道成为大朗的新风景,以此示范带动,全镇28个社区村纷纷投入文明创建,打造一村一品牌,强化市民价值引领,全镇村居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数说大朗创文 2017年,大朗成功蝉联“全国文明镇”,主要工作可简单概况为“12345678910,十个方面”。 1.即全省第一个彩色镇。 2.即两条星光大道。 3.即三个主题公园。 4.即四个村级品牌。 5.五大好人传播渠道。 6.即六大宣传阵地。 7.即七大志愿品牌。 8.即八大铁腕整治。 9.即九个文明示范工程。 10.即2017年共十个单位加冕文明称号。
-
新设博士后工作站一次性资助100万
近日,东莞颁布《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下称“办法”),进一步扩大东莞博士后政策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办法》提出,对新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一次性给予资助100万元。 《办法》对于从市外迁入的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纳入东莞市博士后优惠政策扶持范围,可享受本市获批博士后平台同等待遇。对市外引进的博士后人员来莞工作,也可享受市培养博士后人才同等待遇。 建站资助方面,多项资助标准领先全国,新政策提出对新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一次性给予资助100万元(对比深圳建站资助标准为80万元,广州建站资助为50万元资助)。博士后出站来(留)莞资助方面,只需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可享受50万元的出站生活补贴。 同时,新政策对获得博士后综合评估优秀等次的设站单位给予10万元奖励;大力支持设站单位承接国家、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对获得国家或省级表彰奖励的设站单位或个人,市财政按1:1给予配套奖励;鼓励中介机构为本市推荐优秀博士人才,对为本市设站单位推荐并成功招收博士后人员的中介机构,每成功推荐1名,市财政给予2万元奖励。 市人力资源局将定期举办博士后人员联谊、论坛、讲座等活动,鼓励在站博士后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根据活动举办地,给予国外1.2万元、国内6000元的学术交流资助。 据介绍,截至目前,东莞市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1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3个,博士后平台设站规模位居全省第四,累计招收博士后达179人。设站单位与超过5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26项,承担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56项,累计获批专利285项,发表论文论著305篇,相关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达11亿元。 信息时报记者 叶虹
-
信息时报官方微信二维码
-
广东天浩实业 尚正堂 自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