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 石牌人  |  
  • 他,用实力守护老百姓“水安全”

      人物:肖羽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被称为“中国制水大工匠”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小敏 通讯员 杨柳青)他深耕水处理科研三十年,是国内环保事业最早一批“拓荒者”,用各项首创成果填补多领域空白,被称为“中国制水大工匠”,他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肖羽堂。肖羽堂坚守制水事业三十年,用实力守护着国家和老百姓的“水安全”。  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这样的科研才最有价值。”回顾制水道路上攻克的几个重大项目技术难题,肖羽堂感慨道。  肖羽堂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后。博士后期间,肖羽堂迎来了大挑战。中石油公司请他解决大港油田采出水处理难题。油田采出污水对土壤的污染极大,会慢慢扼杀当地土壤的农用价值。而当时,国内油田采出污水回注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肖羽堂凭着“别人都做不了,我来!”的气魄,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毅然迎接了这次挑战。  肖羽堂花了一年多时间,用于现场调研、比对以及设计新工艺。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肖羽堂首次将曝气催化氧化技术引入油田污水处理与回注过程,在大港油田开发出曝气催化-低温解吸除氧新工艺水处理与回注示范装置。这让他成功攻破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过一整年的设计加工、设备调试和工艺优化,新工艺与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以其经济、高效、低耗的优势逐渐被推广到整个采油厂,经济与生态环境得以协调发展。  立足实际的开拓者   肖羽堂出生在湖南农村,小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米饭,其他两顿都是红薯或萝卜。“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对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太有意义了!”从儿时起,肖羽堂从心底对袁隆平先生产生了深深的崇拜,并一心要成为像袁隆平那样能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对社会有益的科学家。  肖羽堂在本硕博期间一直就读于环境工程专业。当时,这是一个全国只有十几所大学开设的新专业,国内甚至还没有毕业生,跟前辈交流、获得前辈指导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在其后的学习与实践中,肖羽堂通过自主摸索,渐渐对污水处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要倾其一生,攻克各种污水方面的技术难题。  20世纪90年代正值国家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外资、合资企业落地,工业企业集中进行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便是污水排放。  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需求,肖羽堂这一批最早的环境工程专业学子基本上都走上了水处理的研究道路。新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又成了新领域的第一批开拓者。开拓之路并不好走,这条路走着走着,就走了整整30年。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如今,生态环境行业发展态势很猛,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跟肖羽堂刚涉足环保专业时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好的教学条件下,角色转变为导师的肖羽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培养更出色的一批制水接班人。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形成社会生产力,从而产生社会效益,这样的科研与教育才有意义。”多年制水道路上,肖羽堂深谙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因而也以此理念培养和要求自己的学生。产学研的结合,就是这一理念最好的实践途径。  2017年4月,肖羽堂牵头组建“黑臭河涌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产学研基地”,将学校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发展,也为学生科研实践创设一片园地。基地很快取得成果,短短三年间,所合作的广州鹏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产值从五六千万上升至近五个亿,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改善了河涌周边居民的生活,解决了不少社会环保问题。  曾跟随肖羽堂参与多个产学研项目的学生吴晓慧形容,如果理论研究是要“顶天”,那么成果“走出去”应用就是要“立地”。团队工作重点在于“立地”,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工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工程应用。

  • 他,是同学眼中的“鸟类百科全书”

      人物:蔡新旸,龙口西小学学生,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科普大使”  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冠柽)来自龙口西小学的蔡新旸,今年12岁,年纪虽小,但已获得多项自然观察类荣誉奖项。在同学的眼中,他就像一本“鸟类百科全书”。2021年,蔡新旸在广佛肇自然观察大赛中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科普大使”,是全市九位小学科普大使之一。  三年前掉入“鸟坑”无法自拔  一副望远镜、一台相机、一本鸟类图鉴、一本记录本……收拾好这些装备,蔡新旸就和爸爸一起出发了。三年多的观鸟路,他和父亲的足迹已踏遍广东的山山水水。无论学业多么繁重,每个周末,蔡新旸都会利用一天或半天的时间,和爸爸一起到市区或近郊观鸟。寒暑假时,他们会跟随鸟友团队远行观鸟。  蔡新旸的爸爸是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的会员,三年前,他领着蔡新旸参加了一场在华南植物园组织的观鸟活动。鸟儿悦耳的鸣叫、漂亮的羽毛,活泼灵动的身姿,让蔡新旸看得出了神,从此他便开始痴迷上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小精灵。蔡新旸,说这个过程就像掉入“鸟坑”一样无法自拔。  在观鸟的过程中,蔡新旸会特别注意鸟的行动轨迹、动作,以及观察它们身上的羽毛,借此区分鸟类的品种。每到一处新的观鸟点,能跟难得一见的小鸟们来一场偶遇,就是他最大的乐趣所在。三年多的观鸟历程,他和爸爸已观察到接近300多种鸟类。观鸟过程中的趣事时有发生,他有时会吐槽有些鸟儿实在太过相似,都把他给搞晕了。  “黄腰柳莺和黄眉柳莺,如果在你眼前一闪而过,那基本就别找了。你需要有时间认准它们眉纹、腰部的颜色,头顶有没有冠纹才能分得清。因为鸟是动态的,可能一下子就飞走了,在这一瞬间就要完成观鸟,其实难度很大。”蔡新旸说,观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要用眼睛找到有动静的地方,再用望远镜去仔细寻找,如果遇到那种比较珍稀和没见过的鸟种,就要马上拿出相机找准时间抢拍,拍摄后再开始分析它是属于什么鸟种。  用双眼感悟和“阅读”大自然  每回班上学习到有关鸟类的课文,班主任邝少芬都会邀请蔡新旸为全班同学科普鸟类的小知识。“一听到‘鸟’,他就会两眼放光,开始给大家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鸟类的小趣闻,他的知识储备实在是太丰富了。”在同桌路景宜的眼中,蔡新旸像是一本“鸟类百科全书”,为他们介绍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班上的小伙伴们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萌发起观鸟的兴趣。  2019年12月,蔡新旸和父亲一起参加由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组织的黄胸鹀越冬情况调查活动。这次活动由多支队伍在同一天奔赴各地进行调查统计,他和爸爸前往番禺区的观龙岛进行观察。黄胸鹀又名禾花雀,生活在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里。近十年来,由于非法捕杀,黄胸鹀已濒临灭绝。  等待了一下午,蔡新旸和爸爸也没有在观龙岛观察到任何一只黄胸鹀。观鸟活动新奇有趣的另一面,则是需要付出大量等待的时间,观鸟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持续的专注力。“有时确实有很烦躁的感觉,迟迟等不到目标的出现。但是,这个寻找的过程也很有趣,虽然没有观察到黄胸鹀,但我了解到它们当前的生存情况。这也是一个在大自然里‘阅读’的过程。”蔡新旸说。  一年后,蔡新旸和爸爸再次参加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组织的木棉村黄胸鹀监测及护飞志愿活动,他终于等到了一直渴望见到的黄胸鹀。“近几年,黄胸鹀由于被捕杀变得数量极少,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是我在观鸟过程中一直会反思的事情。保护鸟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要随意捕杀鸟类。”蔡新旸说。

  • S1: 石牌百姓事
  • S2: 政务
  • S3: 民生情报站
  • S4: 民生情报站
  • S5: 石牌人
  • S6: 社区生活帮
  • S7: 校园
  • S8: 休闲时间
  • 信息时报
  • 新员村
  • 猎德
  • 新林和
  • 石牌百姓事
  • 幸福车陂
  • 家园
  • 天河智慧城
  • 家在岭南
  • 瑞宝人
  • 南石风采
  • 平安海珠
  • 阳光前进
  • 激情龙洞
  • 幸福沙东
  • 新凤阳
  • 新滨江
  • 素社家园
  • 西关逢源
  • 赤岗特刊
  • 昌岗纪事
  • 幸福金花
  • 绿色天河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