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梁启明 资料来源:《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 历史上形成的外贸传统,孕育了广东商人较为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见识。他们从商务与时代的需求中最早接触到外面的世界。随着输出商品数量的加大,外洋驶来的船只常携带大量白银以购得中国货,外商日渐感到白银的紧缺。为了筹措在中国购物的资金,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公司开始行使早期的银行职能,在广州签发伦敦银行汇票。这种汇划的金融手段,可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 接受伦敦汇票的第一位中国商人 1772年接受汇票交易提议,而汇票交易到19世纪才普遍使用 说起十三行历史,有一个家族不得不提,这就是潘家。潘氏家族第一位行商潘振承,长期与外商有大量资金往来。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形势的变化,要拓展事业必须接受新的事物。1772年,英国公司在与潘振承做一笔巨额的生丝贸易时,提出使用伦敦汇票支付货款,潘振承大胆地接受了这样的提议。这对当时只知以白银为支付手段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直到1810年,美国商人才开始使用这种票据在广州投资。到1823年以后,异地汇票在英美对华贸易中普遍使用,不再需要大量远距离地携带现银。而潘振承正是对外贸易中最早使用汇票的中国商人。 在对外贸易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当时货物定价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然后通过粤海关下达执行 潘振承在当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广泛的商业联系,他在对外贸易上有着强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在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达到了顶峰。当时,货物定价或商业事项基本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然后通过粤海关下达执行。因为当时的海关官员并不懂贸易。 1776年,潘振承主持在公行中创设行佣基金,从进出口货交易中抽收款项,作为替宫廷购买洋货和资助薄弱行商的费用。 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好潘振承过人的运筹能力及官场地位,将他视为最可信赖的商人。潘振承的垄断地位也会让外商感到一丝担忧。 1785年,英国公司订购了一批高级武夷茶,他们诱劝行商免收已成惯例的茶叶预付款。行商中只有潘振承一人不肯接受这个条件,使英商无可奈何。外商评价潘振承说:“他是公行中有大才干的人物,是行商中的巨头。他善于玩弄权术,有能力消除困难,多年来曾给大班以极多的帮助与麻烦。” 在外贸上享有垄断地位的行商们,他们和官府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必须时时面对官员的勒索,同时也在不断地用行贿的方式维护他们享有的特权。 为了达到既富且贵,潘振承通过官吏品级商品化的捐纳制度,几次向清政府捐献银两,得到三品顶戴,这是当时商人捐纳所能达到的最高官阶。但行商自己比谁都清楚,这顶戴并非实缺(注:指具有实际职务的官职的缺额),关键时刻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虽然,潘振承可谓经营有方生财有道,但面对官场,他也承受了说不清道不尽的压力。 后代延续家族商行的兴盛与发展 次子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三子擅经商 1788年,潘振承病逝,享年74岁。潘氏家族祖孙经商,权势显赫,炙手可热。人们都相信,他的儿子一定能继续维持商行的经营与信誉。的确,在事业鼎盛的时候,潘振承已为其家族日后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家不仅商名卓著,而且还颇有文风。事业成功的同时,潘振承不忘记培养文礼家风。他有7个儿子,知名的有4个。潘振承让几个儿子分别走上不同的道路。次子潘有为于1772年考上进士,后任内阁中书,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一个商人家族能有子弟高中进士是很值得自豪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与地方大吏们平等地交往酬唱,跻身于士绅之列了。 潘有为任京官10余年后回到广州,他的进士身份使得潘家的同文行在与官府打交道时有了一个可以从中斡旋的人才。 不过,在外国人的圈子里,最有名气的当属潘振承的三子,后来有着“潘启官二世”之名的潘有度(注:潘启官即为潘振承。潘振承又名启,“官”是外国商人对潘启的尊称,因其曾以捐银的方式获得三品官衔)。 潘有度是洋商世界中的佼佼者,他行事作风十分谨慎,颇有个性,却从不爱在外人面前夸耀展示其身份与财力。潘有度还是个进取好学的商人,对欧洲时事及航海知识有着高度的兴趣,其开阔的眼界,使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洋商更能敏锐地洞察时势的脉动,从而成功地作出应对,更在之后创建了著名的商行同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