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 猎德人  |  
  • 爱思考爱幻想,想用科技改变未来

      人物:凌丞锦,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  2020年年底,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收到一个好消息:学生凌丞锦获得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软件创意编程小学低年级组二等奖。这是该校难得的一个科技类国家级奖项,充分展现了其科技育人的硕果,而该奖项获得者是一位9岁的小学生。近日,记者走进天河第一小学,深入认识这个孩子。  从小爱科技,自己买设备  “他对科技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也有自制力,因此学科成绩好,科技竞赛成绩也不错。”天河第一小学信息技术科老师辜晓敏评价道。  凌丞锦今年9岁,上三年级。他自述自己对科技的兴趣起源于妈妈经常买的科技书籍和杂志。偶尔,他和家人外出就餐,也对自动做饭、送餐的机器人提起了兴趣,开始探究人工智能技术。  在凌丞锦家里,有一个天文望远镜,他经常用它观察星星、月亮。问起是谁买的,凌丞锦说:“那是我自己买的。”原来,他在使用学习软件时,用学习积攒的积分,换取了一个望远镜。  丞锦妈妈邓女士表示,他们跟普通家长一样,也曾试过送儿子去上音乐、美术课程,发现他都兴趣不大,反而对自然科学等领域感兴趣,便引导他去学习数学、编程,激发他胸怀世界的意识。  “我们都不懂编程,只是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尝试,希望让他从中学会方法,应用到学习上。”丞锦爸爸凌先生告诉记者,夫妻俩都是文职人员,由于爱看书,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学会自主学习。  “天团”教育化兴趣变特长  天河第一小学以“一班一品”特色课堂教学著称,建设有“斑斓天团”和“拔萃天团”,让学生解锁和精通“1+N”项特长技能。因此,每班都是一个“天团”,目前有民乐团、弦乐团、管乐团、科技团、语言艺术团等“斑斓天团”。在入学前,凌丞锦很自然填写了“科学”方面的兴趣爱好,加入科技特色班。  天河第一小学从二年级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两节。低年级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初步认识打字、鼠标、办公软件、scratch编程软件等科技入门知识。教师再从中挖掘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参加C语言、C++等更专业的课程,从而选拔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辜晓敏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凌丞锦很有想法。他曾经运用编程知识,制作了会亮灯闪烁的贺卡。教师们便把凌丞锦纳入校级“拔萃天团”的科技团队中进行培养。  在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软件创意编程小学低年级组决赛上,题目是一场森林火灾,要求选手总结灭火知识,选择动画或游戏方式进行编程设计。凌丞锦结合平日学到的消防知识,大胆创新,完成比赛,获得了评委肯定。  愿望用科技改变生活  对于凌丞锦而言,科技创作是一项有趣的游戏,正如他喜欢玩的电子游戏一样,用自己的想法,以方块搭建世界。  在天河区2020年第三届“天英汇”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活动中,凌丞锦、冯子鋆、冯晟恩、麦毅捷组成“超能3+2队”,制作出“超能防疫宣传机”。这部机器运用了感应启动的原理,当人靠近机器时,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一只蝙蝠“飞”出来。如果人们拉动翅膀“伤害”蝙蝠,就会传出保护野生动物和防治疾病的知识;如果人们选择“不伤害”蝙蝠,把其放回去,声音就会变回音乐声。  2020年新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同学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凌丞锦作为队长,与同学们一起制作了这个“防疫宣传机”,可用于公共场所宣传,希望向大家科普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  “前两天我还写了一篇关于星球大战的作文,差不多2000字呢。”凌丞锦向记者“炫耀”。在他的设想中,未来人类将会享有更多科技设备,甚至人类都会被机器取代。对于他的未来,他则希望从事科技方面的职业,用技术改变生活,成为自己作品中的“超能战士”。  信息时报记者 卢舒曼

  • 义务教学7年,她用歌声传递温暖

      人物:岑秀婵,猎德街道社工服务站耆乐歌唱团团长、爱心种子队队长、天河区优秀义工。  “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再没人能唱出像你那样动人的歌曲,再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让我难忘记……”1月5日下午,猎德社工站多功能室,一群长者居民围坐在一起,对着曲谱齐声歌唱。在清亮婉转的伴奏下,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得那么悠扬动人。  手持指挥棒、教他们唱歌的正是耆乐歌唱团团长岑秀婵。年过六旬的她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自信快乐的笑容。为丰富社区长者的退休生活,自2013年起,岑秀婵风雨无阻,义务教大家唱歌,还将歌唱团服务带进社区,用温暖的歌声、贴心的服务,为社区长者带去欢乐和陪伴。  用歌声唱响幸福“夕阳红”  自幼喜爱音乐的岑秀婵,在读书时便是校宣传队的队员。退休后,为了重拾年少时的兴趣,她加入到社工站组建的耆乐歌唱团。起初,歌唱团有专业老师引导大家唱歌,岑秀婵作为其中一名学员跟着学习。但由于老师比较繁忙,并不能每次都过来开课。歌唱团的队友们觉得岑秀婵唱得好,又懂音乐方面的知识,便提议在老师没空的时候,由她带领大家一起唱。在大家的热情推举下,岑秀婵接下了代教任务,后因为组织能力出色,岑秀婵又担起了团长的重任,一担就是7年。  作为团长,岑秀婵负责为队员挑选合唱的歌曲,并指导他们的唱歌技巧。对于歌曲选择,岑秀婵偏向选择主题积极向上、旋律简单易学的歌曲,同时不局限在老歌或者“大歌”,会尽量多元化,紧跟时尚潮流。课堂上,岑秀婵会为大家讲解相关的乐谱知识,例如拍子、装饰音、升降调、休止符等。每拿到一首新歌,她会先教大家读乐谱,基本掌握节奏后,再读一遍歌词。这样一来既能学习乐谱,新歌还能更快上手。  在岑秀婵看来,大家来这里是因为对唱歌感兴趣,唱得好不好还是其次,开心最重要。“只有开心才能长寿,还能感染周边的人,让他们也快乐起来。”健康、快乐、开心,岑秀婵说,这就是他们的追求。  如今年轻人大都在外工作,守在家中的老年人便显得很孤独、寂寞。歌唱团的歌声打破了社区的清冷,越来越多的长者加入其中。在7年多的时间里,耆乐歌唱团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已有100多人。自从参加了歌唱队,不少长者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许多人的老年生活因为歌唱团改变,变得更开朗更合群。  用歌声为社区长者送去温暖  除了是耆乐歌唱团的团长,岑秀婵还兼任社工站爱心种子队队长。爱心种子队是猎德社工站组建的义工队伍,专门服务社区高龄、独居、孤寡老人。每个月,岑秀婵都会穿着义工小马甲,带着队员上门探访社区的孤寡、独居老人,陪着老人聊聊天,帮着量量血压,送上暖心关怀。  “其实很多老人家只是需要有个人聊聊天,知道有人关心他们,他们就不会太压抑了。”多年的探访经验,让岑秀婵对空巢老人的心态有了更多了解,在探访中也更得心应手。在她的影响下,不少耆乐歌唱团的队员们也加入到义工的行列,为社区的孤寡、独居老人送温暖。  在服务的过程中,岑秀婵了解到其实社区有很多长者对歌唱感兴趣,但碍于腿脚不便无法到社工站唱歌。于是,岑秀婵和歌唱团的队员们将唱歌班“搬进”了社区。目前在南国花园和誉城苑已经形成常规的“老有所乐街坊团活动”,歌唱团的队员们化身义工,定期到小区教老人家们唱歌、做手指操,让大家在兴趣和互动中收获快乐。随着“猎德人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成立,猎德人家歌唱团也组建了起来,如今每周五下午,猎德村的长者们也能齐聚欢声歌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关爱别人的同时,我更收获了温暖、快乐和感动。”岑秀婵说。不论是爱心种子队,还是耆乐歌唱团,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和大家一起,把这份幸福快乐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猎德长者的正能量。信息时报记者 曾雯雯

  • S1: 猎德
  • S2: 猎德政务
  • S3: 民生情报站
  • S4: 社区无小事
  • S5: 猎德人
  • S6: 社区生活帮
  • S7: 珠江新城特搜
  • S8: 休闲时间
  • 信息时报
  • 石牌百姓事
  • 天河智慧城
  • 新员村
  • 家在岭南
  • 新林和
  • 猎德
  • 幸福车陂
  • 家园
  • 瑞宝人
  • 南石风采
  • 平安海珠
  • 阳光前进
  • 激情龙洞
  • 幸福沙东
  • 新凤阳
  • 新滨江
  • 素社家园
  • 西关逢源
  • 赤岗特刊
  • 昌岗纪事
  • 幸福金花
  • 绿色天河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