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 家园  |  
  • 融合“乡愁”打出“建设”组合拳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通讯员 廖小运  建设大马路,建设新村……一连串以建设为符号的地名贯穿在建设街辖区,这个见证着新中国发展的地方,人文、创业气氛浓厚。日前,建设街党工委书记李嘉斌接受访谈时认为,“建设”两个字,就是建设街居民的“乡愁”,未来将高标准打造地标建筑群,融合“乡愁”打出“建设”组合拳。    往昔  建设街居民的“乡愁”  建设街得名建设新村,作为环市东中央商务区一部分的建设街,形成摩天大楼与低矮民居,相互交错的街区风景。至今,许多建筑工人、跟建筑有关的企业“蓝领”仍旧活跃在建设街范围内,他们与来此居住的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白领”及来华经商贸易的外籍人士,构成建设街的社区。  建设新村是建国后广州市第一个工人新村。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工人居住条件,成立“广州市工人福利事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筹建工人宿舍。由广州市建设局具体负责,在黄华乡东的孖鱼岗一带征用13.3万平方米的荒丘和菜地,于1953年建成60幢平房(家属宿舍)和四幢二层楼房(单身宿舍),安排了4700多名工人和他们家属居住,因建设局在此建宿舍,故命名为建设新村。当年的建设工人宿舍,可说是全广州最“威水”的地方。不少老广都还记得,这里一度被自豪地称为广州的“尖东”,居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建设’两个字,就是建设街居民的‘乡愁’。” 建设街党工委书记李嘉斌认为,建设街居民对于建设这个名称的认同感非常强,这也是吸引“白领”及来华经商贸易的外籍人士的品牌。街道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下  “建设”三个平台做好社区工作  近年来,建设街党工委积极盘活资源,搭建三个平台,做好社区治理的工作。建设街党工委以“大党工委”为核心,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率先建立“党建+联盟共建”,广泛携手驻街机团单位党组织开展各类特色“先锋惠民服务活动”,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志愿活动等方面创新打造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红色”项目,推进历史街道焕发“红色”活力。  目前此联盟已吸纳包括广东省公安厅机关党办、广大附中、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40多家机团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大马路社区邻里缘互助协会等7家社会组织,以及汤宝燕、倪春荣等80多位社区居民骨干作为共建成员。建设街正积极盘活辖内丰富的资源为大马路社区打造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试点赋能,邀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先后为大马路社区微改造、创建容貌示范小区出谋献策。  搭建居民协商议事平台。建设街正完善广泛参与、信息共享、民主协商社区治理模式,逐步解决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停车位不足、旧楼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等民生问题。比如,粤海大厦楼宇党委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拥翠小区物业管理长期缺乏的问题,与社区达成共建结对协议,资助拥翠小区加装防盗门系统,获得了社区居民的点赞。  搭建“越秀先锋”移动平台。建设街依托集指挥调度、督促协调、评价考核功能于一体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完成日常巡查的事件处置。如社区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辖内乱张贴、电线下垂、树木倒伏、地砖破损等问题后,即通过“越秀先锋”平台,将问题事件第一时间登记并报送到政务微信工作群,十分钟内相关科室即在群内响应并处置,处理记录自动推送到网格化系统和越秀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进行管理,有效实现“接诉即办”。目前,全街共在该平台登记处理各类民生服务事件1509件,有效助力社区网格化精细治理。   探索现代化样本社区治理样本  如今的建设街,不断提升街区共治能力,做大做强“榕树头街坊”群防群治队伍,构建“线上越秀人家+线下社区议事厅”二合一议事体系,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样本。  针对街内人口密度大,老旧楼宇多且大部分无小区物业管理,社区公共问题较多且居民参与热情较大的情况,建设街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与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州市中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部门联合开发了全市首个互联网社区议事平台——同心家园微信小程序,打造党建引领互联网+社区议事协商新模式,为居民群众提供线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新途径。以楼道党员、支部书记、社区党委书记为各层次召集人,实行“一事一议、分层议事”,落实“楼道事楼道议、网格事网格议、社区事社区议”。  同时,通过街党工委指导、社区党委统筹、党员骨干模范带头、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方式,有效配置各种资源,消除、疏导、解决民生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进一步畅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4月该平台小程序运行以来,至今已顺利解决社区治安、电梯加装、噪声扰民等多个民生问题,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提供创新动力,并荣获2018年度广州市城市治理榜广州街坊点赞榜优质公共服务案例。    未来  高标准打造地标建筑群  李嘉斌说,街道是环市东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腾笼换鸟,打造“建设”产业全链条 ,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支持传统商贸业电商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配合推动发展直播经济,打造广州直播电商示范试点。立足辖内建筑设计行业规模优势,吸附更多优质企业打造配套产业链。巧借环市路科创走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  同时,街道将用绣花功夫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结合南洋电器厂及周边地块连片改造工作,充分挖掘辖内机团资源,对重要道路沿线业态进行整体策划,积极引入一批高端优质业态进驻,高标准打造大湾区科技、金融、智能制造地标建筑群。携手“社区设计师”,推动黄华路外立面整饰工程,巩固提升大马路容貌示范社区品质,集中打造一批示范区街。

  • S1: 家园
  • S2: 家园看台
  • S3: 政务
  • S4: 社区无小事
  • S5: 社区无小事
  • S6: 环市东商贸
  • S7: 社区生活帮
  • S8: 休闲时间
  • 信息时报
  • 新员村
  • 家在岭南
  • 新林和
  • 猎德
  • 幸福车陂
  • 家园
  • 天河智慧城
  • 石牌百姓事
  • 瑞宝人
  • 南石风采
  • 平安海珠
  • 阳光前进
  • 激情龙洞
  • 幸福沙东
  • 新凤阳
  • 新滨江
  • 素社家园
  • 西关逢源
  • 赤岗特刊
  • 昌岗纪事
  • 幸福金花
  • 绿色天河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