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翁秀娟,石牌小学美术教师 信息时报讯(记者 焦何结)1994年,翁秀娟从学校毕业后来到石牌小学任教,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开荒牛”。26年间,她见证了石牌小学的美术教育从几乎空白到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结出缤纷的硕果。她和同事们一道,用美术在孩子们心里播撒下了色彩绚烂的美的种子。 打开孩子美术认知大门 这么多年过去了,翁秀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石牌小学时的失落感:破旧的大门看上去十分原始,一座四层的教学楼也很旧了,村民养的狗可以随意进出学校。初来乍到,翁秀娟努力克服不会讲粤语的沟通障碍,尽己所能去探索在石牌小学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 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她说:“我是学校第一个专职美术的教师,当时,孩子们的美术课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但按照美术课程的大纲,不是这样教的,我便尝试着通过各种办法来培养孩子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她深知一名教师要获得学生们的认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为此,她做了很多范画,打开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新大门:自己学的东西和以前不一样。 作品有了,如何给孩子们一块展示才能的舞台呢?当时的石牌小学连一块像样的宣传栏都没有。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翁秀娟找来一块很薄的三夹板,在板上粘了白纸,然后再把孩子们的画贴上去。第一次的学生作品展览,就这样诞生了!“大家都没有想到孩子们可以画出这样的作品,孩子们自己也很喜欢,在展板处指着自己的画和大家分享。”此后一段时间,孩子们的作品就以每一两周更新一次的频率在这块简易展板上展出。 1995年,发生了一件让翁秀娟感觉特别有成就感的事。为纪念长征胜利,石牌街面向辖内学生开展手工美术活动。翁秀娟组织孩子们制作作品参加比赛,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经过这件事,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对美术教育的看法都不一样了。”翁秀娟开心地说。 以美育人引领孩子成长 1996年,学校又来了一位专职美术老师——郝慧华,翁秀娟有了并肩作战的同事。“当时学校要做大型活动,背景展板都是我们手工画出来的。我们给学校布置了三块宣传栏,每次出完一期作品,大家都会到跟前去欣赏,这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翁秀娟回忆道。 此后的时间里,翁秀娟见证了石牌小学在美术教育上不断创造出新成绩:把课室装修升级为美术室;学校大型活动布置水平提升;在石牌村的支持下,学校接待来校交流学习的美国校长时,将剪纸、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外国同行眼前,推动学校的美育工作迅速发展…… 翁秀娟还十分注重以赛促学,带领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带来的成就感。在课堂上,翁秀娟是一位愿意“哄”孩子的老师,她喜欢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启发性的语言去调动他们的激情,开启他们的想象力。 “美育的熏陶很重要,能带给孩子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懂得欣赏美,心里就有一种愉悦感、幸福感,会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别人。”翁秀娟说。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她用美术去启迪孩子们心中的美。而她的学生,也因为受了她的影响,用美去影响更多的人。
人物:黄爱廉,著名护理专家、暨南大学护理学科创始人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小敏 通讯员 杜明灿 李梅)她在炮火战乱中辗转求学,只身赴美深造毅然回国工作,她培养了4000多位护理专业人士。她,是著名护理专家、暨南大学护理学科创始人黄爱廉。近日,105岁高龄的黄爱廉又做了一件事,她捐赠设立的护理教育发展基金成立,主要用于激励致力于护理事业的贫困优秀学子,帮助在职护士完成学历提升,推动护理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护理志愿服务的开展。 战时结缘“护理”,成一生事业 1916年,黄爱廉出生于天津商贾之家,中学毕业后,她被保送至南开大学商学院,本打算毕业后去银行工作。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彻底地改变了黄爱廉的人生轨迹。 “抗日战争期间,南开大学搬走了。当时兵荒马乱,我也不知道该上哪个学校,后来一位同学说有个北京协和医学院,说他去试试,我就跟着去了,试了就考上了。”黄爱廉说,其实她根本不知道护理要干什么,但这个选择却成了她一生的事业。 黄爱廉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系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1942年初,日军控制了医院,许多医务工作者纷纷离开。“我们都走了,不愿跟着日本人工作。”后来,她去到成都华西大学新医院,任科副护士长兼外科病区护士长。战时,黄爱廉负责护理生病的老百姓和被日军飞机炸伤的民众。 抗战结束后,鉴于当时国内形势混乱,医院尚未恢复正常,黄爱廉只身远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医学管理学学士学位。1948年,广州柔济医院的院长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想要聘请一位护理老师。“那时我快毕业了,老师向王院长推荐了我。”两人一拍即合,约定了工作的相关事宜。1949年,黄爱廉履行约定毅然回国。她说,“我是肯定要回中国的,因为我是中国人。” 毅然回国,在穗创办护理学校 来到广州后,黄爱廉首先担任广州柔济医院端拿护士学校教务主任,随后陆续创办4所护理学校,将美国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先进护理理念带到广州,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 在上世纪50年代,广州严重缺乏男护士,为了满足医务工作需要,让病人受到更好的护理,黄爱廉开始着力培养男护士。“最初护士行业很受人歧视,当时对于护士,不说男的,女的有时候也有一些不好的看法,所以不是很容易招。我们就招了大概20名男护士,多数的人都是家庭比较困难。” 虽然遭遇招生困难,但数十年后,当年那批毕业的男护士们已成为中国护理界的中坚力量,从当年“没出息”的学生变成如今行业中的佼佼者。 之后,黄爱廉又陆续创办了三所护理学校,分别是广州市卫生学校、广州市护士学校、广州市红十字会附属学校。 一生无怨无悔,投身护理事业 1978年6月,已过花甲之年的黄爱廉再当“开荒牛”——她受邀来到刚刚复办的暨南大学医学院,历时3年成功筹备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和附属护士学校。“当时因为医学院也缺人,医院也缺人,找人你上哪找去?我一时也走不开,就这样子待下来了。”就这样,她与暨南结缘,又一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途。 后来,即使退休之后,黄爱廉依然带领一群年轻的护理人员走出广东,甚至走出国门去探索全新的护理模式。“黄校长在80岁高龄的时候,还带着我们一起去参观(北京)协和医院,她亲自听课、参与讨论,和我们讲应该怎么去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曾与黄爱廉共事的陈伟菊动情地说。 1989年,73岁高龄的她右手臂长了一个骨纤维肉瘤,为了根除癌症,她坦然接受截除再接、肢体缩短手术,之后她仍著书立说,撰写论文十余篇,出版多部专业著作,竭尽全力地把自己对于医疗护理事业的经验和思考奉献出来。 1996年,黄爱廉参评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2020年,被授予“协和护理百年卓越人物”荣誉称号。 近日,在黄爱廉护理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大会上,黄爱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教育发展基金中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护士而努力,为祖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