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 信息时报记者 梁启明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1685年,清政府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并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大海关,作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的指定地点。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也是清朝海疆政策的一次历史性转变。然而,就在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走向全盛的清政府却突然要求对西方世界关闭其他口岸,仅留粤海一关对外通商。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年为大清国的海疆政策带来划时代变动的“一口通商”上谕,成了清廷收关的直接原因。 洋船意外闯入引乾隆注意 1755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英国的第一位“中国通”,开始到浙江沿海投石问路。这位英国人在广州贸易多年,通晓汉语,熟悉行情,他的汉语名字叫做洪仁辉。他此次偕同公司大班汉森,乘船直抵浙海关宁波口岸。宁波在康熙年间是开放的港口,后来因海岸滩浅水急和商人资本薄弱,被英商逐渐放弃。 洋船久不北上,忽然闯入海滨要地,乾隆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对浙江海防的忧虑,现在依旧能从当时的清宫档案中,找到乾隆对于此事的关注。 1756年8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接到乾隆的上谕: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将来熟悉此路,进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 关税提高仍阻挡不了洋船聚集 浙江虽有海关,但一向不是洋船聚集的地方。为了阻止英船北上,乾隆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案:不宣布禁令,而是提高浙江关税,让外商无利可图。如此费尽心思,是想用不禁自绝的手段限制开往浙江的洋船。然而奇怪的是,浙海关税额的增加并没有吓跑英国商人,不久乾隆得到信息,英商宁可多交税也要到浙江贸易。 面对英商急于打开中国内地大门的试探,乾隆该如何制定对策,他需要在开放还是封闭之间做出抉择。要不要维持多口贸易?乾隆此时不无犹豫。 为了处理浙江海关事宜,乾隆将熟悉广东外贸的两广总督杨应琚调任闽浙总督。刚刚离开广东的杨应琚,对沿海通商贸易环境作了一番考察之后,上呈了两份调查报告,他认为,外商赴浙江贸易,是因为他们所要采购的货物,以浙江的丝绸,福建的茶叶及江西的瓷器为主,就近置买货物,价格差异悬殊,海关税的提高不足以抑制外商到浙江贸易。浙江洋面的天险与防务均不如广东,江南财富重地,不能听任洋船自由出入。杨应琚最后的结论是:对外通商应限于广东粤海一关才是万全之策。 “一口通商”为多口贸易划下句号 杨应琚的奏报娓娓动听,洋船高大如屋来去无常,尤其是船上装载炮械,云集天朝商港,这对于沿海清军水师是个巨大的威胁。在清朝的海疆大臣看来,海防的宁静高于一切。乾隆当即用朱笔批示道:“所见甚是”。 在“朕即国家”的封建专制时代,皇帝的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1757年12月,47岁的乾隆南巡回京,他没有耐心等到户部议奏的结果形成,便断然决定沿海封关。乾隆分别密谕两广总督李侍尧和闽浙总督杨应琚:“口岸定于广东,洋船不得再赴浙省”。上谕中说:如此办理,则来浙番船永远禁绝,不特浙省海防得以肃清,且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这就是给大清国的海疆政策带来划时代变动的“一口通商”上谕,自从,多口贸易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