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黎穗镠,南石头街百合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2011年,黎穗镠来到海珠区南石头街百合社区居委会担任居委主任一职,至今已近9年。9年来,她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社区和居民工作。“有困难找居委、找黎主任”是百合社区居民的共识。黎穗镠表示,居民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是她继续坚守岗位的动力。 关注孤寡老人,让他们生活安心 百合社区是南石头街居民人数和户数都比较多的社区,居民人数近9000人,老年人占比较高。对于社区中的孤寡独居老人,黎穗镠尤其关注:“他们年纪比较大又独居,就怕有什么事情没人知道,所以我们会经常上门去看看他们,给他们打电话问问情况,也交代物业帮忙留意一下,希望可以更多掌握他们的情况,以防发生突发状况。” 霞姐是住在金鱼岗的一名孤寡老人。有一次,黎穗镠在日常巡查小区时发现,已经好几天没有看到霞姐出门了,这引起了她的注意。“莫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她上门找到霞姐了解情况。霞姐说,最近觉得心脏有一点不舒服,所以就没有出门。黎穗镠叮嘱霞姐要好好在家休息、尽量不要外出。如果觉得不舒服,或者有什么需要,随时给她打电话,霞姐满口答应。 过了几天,黎穗镠忽然接到物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霞姐在路上晕倒了。黎穗镠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赶了过去,和物业工作人员一起把霞姐送回了家。 黎穗镠劝说霞姐去看医生,但霞姐执意不肯。看着霞姐苍白的脸,黎穗镠心里十分着急。她找到霞姐弟弟的联系方式,将霞姐的情况告知其弟弟和弟媳。由于弟弟弟媳住在广州郊区,等到对方赶到霞姐家已经是下午3点多。在这之前,黎穗镠一直陪伴在霞姐身边。弟媳到了后,黎穗镠又和弟媳一起把霞姐送到医院并办理了住院手续。霞姐做了手术,术后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黎穗镠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黎穗镠说,这件事情不但让霞姐及时就医,身体得到恢复,更让社区的其他居民知道,居委会会尽量多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孤寡老人不会没人管,居委会一定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推进旧楼加装电梯 成就感满满 另一件让黎穗镠成就感满满的事情就是为旧楼加装电梯的居民搭建调解平台和提供指引。旧楼加装电梯工作,从“一团糟”到“见曙光”。 黎穗镠说,旧楼加装电梯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大部分旧楼居民都希望可以加装电梯,但面对政策、高层和低层住户之间的利益矛盾、产权等问题,一栋楼的住户从提出加装电梯,到正式递交申请,往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而处理这样的事情对于居委会来说也是“从零开始”。 居委会工作人员拿着厚厚的政策文件,细心研读每一条,再为居民提供指引,这个过程繁杂而艰巨。可以放弃吗?不能放弃。黎穗镠认为,旧楼加装电梯是惠民的大好事,必须要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目前,雅致花园13个无自带电梯的梯口中,已有5个梯口提交了加装电梯申请,具体工作还在协调中。 “做事要细心、谨言慎行、以身作则。”黎穗镠说,这是她做好社区工作的法宝。身为共产党员,她时刻发挥党员先进性,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并影响身边的人,希冀与大家共同努力让百合社区更加和谐美满。 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
人物:陈慧娜,南石头街党办组织员 陈慧娜今年7月刚刚入职南石头街。她坦言,自己对于街道和社区工作还处于学习和熟悉的过程中,是一名“初哥”。但这位“初哥”工作起来用心细致,获得居民的点赞和好评。陈慧娜说:“这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是街道和社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希望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陈慧娜入职不久,正赶上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从前期的上门宣传、派发宣传单张、组织多场社区垃圾宣传活动,到和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一起蹲守定时投放点,不怕脏不怕臭地“破袋”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榜样,陈慧娜默默付出了很多。目前,保利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不得不说,当中饱含了陈慧娜和社区居委会的努力和不计回报的付出。 垃圾分类工作是大势所趋,但推进过程中也有困难和艰辛。保利花园在垃圾分类工作铺开之前是在楼道设置垃圾桶的。由于垃圾长期在楼道投放,墙体留下难以清理的污迹,也有老鼠经常出没,居民有所怨言。楼道撤桶后,小区内设置了12个垃圾定时投放点,让居民定时投放。楼道内的垃圾桶撤走后,楼道内的异味没有了,老鼠也很少出没了。垃圾分类初见成效,获得部分居民的赞同和支持。 然而,由于保利花园很多1楼住户门前都有私家小花园,无论定点投放点设置在哪里,多少都会对这部分居民有影响。有些居民为此还出现过激行为。 有一次,一位大叔由于不满垃圾定点投放点距离自家小花园比较近,称自己坐在花园会看到垃圾分类点影响景观,于是多次打翻垃圾分类点的垃圾桶,并把垃圾扔到居委和物业管理处门口。经过居委工作人员多次调解,最终和大叔达成共识:把垃圾分类点换一个方向,并为垃圾分类点设置顶棚。大叔对处理方式感到满意,还专程上门对自己之前的不当行为道歉。陈慧娜说,经过这件事,她更加明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获得居民支持的重要性:“只有居民理解,自发做好垃圾分类,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垃圾分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慧娜以身作则,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等一起蹲守垃圾分类点,并把居民没有分类的垃圾“破袋”分类。这活又脏又累,但陈慧娜没有二话,每次看到有居民投放没有分类的垃圾,都会主动去“破袋”。 坚持了一段时间,居民的观念和意识明显发生了变化:看到陈慧娜在“破袋”分类时,居民也会主动加入一起分类。居民说:“不忍心看到你们这样分类垃圾,我们尽量在家就做好分类,你们就不用再这样‘破袋’了。” 陈慧娜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而且要从细微处做起,从培养习惯做起。无论工作人员还是居民都要坐言起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大家一起坚持才能建设环境美好的社区。” 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