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李元源 牌坊,作为广州各个地区和村庄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情感,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漫步逢源,矗立于逢源街巷中的十余座造型各异的牌坊不仅成为逢源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西关街坊心底对故土家园最深刻的记忆。 西关乡愁在何处? 今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的“乡愁”,在诗人张九龄心中,“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乡愁是再广阔的世间美景也抚慰不了的思念;在诗人余光中心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陪伴一生的赤子情怀。那么,对于生活在西关的街坊而言,乡愁在哪里寄托? 广州建造牌坊 最多的街道就在这里 在广州,26个历史文化街区有14个在荔湾;今年公布的103处广州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单中,76处在荔湾,五批共721处广州历史建筑中,荔湾有近240处;107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荔湾的项目占了三分之一。文化原乡,荔湾名副其实。 在这里,总有一些标志性建筑让人熟悉亲切。 据了解,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逢源街为传承传统文化、营造岭南牌坊群,建造了多个形式各异的牌坊,成为广州建造牌坊最多的一条街道。这些牌坊按材质分为石牌坊、砖牌坊和木牌坊等,既传承传统牌坊的架构,更融入西关建筑元素,勾勒出西关的地方特色。 逢源牌坊 成为探寻记忆的风景线 在逢源街内的老街小巷穿行,你可看到,逢源花苑和文昌花苑两个社区的巷口各建有一座牌坊。文昌花苑牌坊由趟栊门、小围墙共同组成,琉璃瓦、趟栊门、青砖壁,西关味浓郁。逢源花苑牌坊则使用假麻石建成,具有现代建筑特征。麻石还是西方建筑的特征,两座社区牌坊对比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个性之处。 往北走去,逢源街道办事处所在的华贵横街街口所建的是一座木制牌坊,古色古香。该牌坊继承了传统牌坊的基本架构,同时融入西关建筑的元素,将“趟栊”这一特色建筑融入牌坊设计中。 除了建筑风格心思巧妙,成对出现也是逢源牌坊的一大特点。例如,宝源中约和逢源北街是两条同街相对的小巷,巷口各建有一座牌坊,均是典型的砖牌坊,包括圆拱门、青砖墙、牡丹池及花窗等,而牡丹还有“花开富贵”的寓意。这些带有地理特色和人文色彩的西关庭院式牌坊就建在社区的门口。 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标明地名的作用。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有老人叹言:只要牌坊还在,我们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在逢源,虽然牌坊是新时代筑起的,但是其设计与工艺都以巧妙的心思还原历史、追忆历史,成为了一道道探寻记忆的风景线。
中山大学南校区有一座特殊的老牌坊,当属该院校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了,但其实该牌坊并非“出生”于中山大学。 乙丑进士牌坊始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是为了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梁士济、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当时的乙丑进士牌坊位于广州“四牌楼”的忠贤坊(现在的解放中路)内。 “四牌楼”是指依次竖立于现今北起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路那一段解放中路上的乙丑进士坊、承恩五代坊、奕世台光坊、戊辰进士坊四座石牌坊。历史资料显示,清朝时期,四牌楼两侧已聚集许多商铺,并发展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四牌楼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名。 1947年,广州市政府为拓宽马路,欲将“四牌楼”移至风景区,岭南大学要求把乙丑进士牌坊迁至该校,“用标学术,兼励来者”,立于格兰堂西侧。后来,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牌坊乃成后者文物,乙丑进士牌坊、惺亭和孙中山先生像成为校内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位于海珠区龙潭村的“乐善好施”牌坊,是三间四柱五楼式的花岗石牌坊,由正楼、两次楼、两夹楼和庑殿顶组成。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二字,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字。 据了解,这座牌坊是光绪帝用于表彰慈善家白纶生而建。白纶生为龙潭村人,家贫,15岁到广州投奔堂舅谋生。经过勤劳的奋斗有了家业后,他不仅为本村儿童开办“兴仁书院”,还广发善心,救助邻村村民。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南发生大水灾,白纶生捐赠一笔可观的赈灾款。光绪十七年,他被皇帝赐以“乐善好施”四字,所以,龙潭村建立了这座牌坊。 据了解,文革时期为了响应“破四旧”的号召,许多老祠堂、老牌坊被毁,而龙潭村人用石灰砂将牌坊的刻字抹平,将两边的字改为“为人民服务”与“为革命种田”。因此,这座牌坊才能留存至今。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家才将旧牌坊的刻字恢复。2000年,“乐善好施”牌坊与纶生白公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